高度重视消化道报警症状,及早诊断严重疾病
消化道报警症状包括:持续消化不良、不明原因消瘦、腹痛、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贫血、近期大便性状改变,一旦出现可能意味着患有比较严重的疾病,也可能是恶性肿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立即就医检查。
消化道报警症状是指一旦出现可能意味着患有比较严重的疾病,有恶性肿瘤可能,但不一定是恶性肿瘤,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必须高度警惕以下“报警症状和体征”
■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消化不良症状进行性加重。
■有消瘦、贫血、呕血、黑便、便血、吞咽困难、腹部肿块、黄疸、贫血等其中一条症状。
■近期出现大便性状改变。
对有上述一条“报警症状和体征”的患者,就必须进行相关检查,直至找到病因。
01
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表现为上腹疼痛、胀闷、早饱(少量进食即感觉已饱)、烧灼感、嘈杂感、胃纳差、嗳气、恶心、呕吐等等症状。
消化不良是指一群症状,患者可能只表现其中一种或几种症状,各个患者的症状可以完全不一样。
消化不良的症状是由食管、胃、肠、肝、胆、胰等消化器官本身病变引起,如食管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胃癌、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囊结石、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等等,也可能是一些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表现,但也可以脏器本身无器质性病变而是由功能紊乱引起的,称之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对于40岁以上近期出现消化不良症状或消化不良症状进行加重,必须高度警惕,及时检查。对40岁以下的患者,可先行经验性治疗2周,若无效,也要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检查。
02
不明原因消瘦
如果没有特意减肥,在近2个月内体重下降10斤以上,即使没有感到其它不适,也要引起高度重视。常见消瘦的原因包括:糖尿病、甲亢、肺结核、恶性肿瘤等等。
糖尿病患者易饿、烦渴、多饮、多尿,甲亢病人烦躁、易怒、失眠,肺结核患者慢性咳嗽等,这些疾病往往有多种伴随症状。
而恶性肿瘤,尤其是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如胃癌、肝癌、胰腺癌等,另外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其原发病症状可能不明显,而以不原因的消瘦为首发症状、突出症状,尤其是中老年人群更要注意,要及时就医,做相应检查,以明确消瘦的原因。
03
进食困难
普食——半流汁(粥)——水,逐步加重的进食困难,这是食管癌的典型症状。一旦出现持续性进食普食发生梗阻感时往往已到了中晚期。当然食管其它疾病,如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炎性狭窄等也可以表现进食时梗阻感。
早期食管癌主要表现:在吞咽粗硬食物时可能有不同程度的胸骨后不适感觉,如哽噎感、食道内异物感、滞留感、牵拉样疼痛不适等,症状轻微、短暂,间断或反复出现,缓慢的逐步加重。
这里强调的是在吞咽食物时食管(胸骨后)有不适,而不是发生在进食后的不适,进食后胸骨后不适可能是胃食管反流病或功能性疾病等。
对进食时出现的梗阻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及时胃镜检查以明确病因。
04
腹痛
癌症早期大多没有症状,即使有也是非特异性的,消化系统的癌症到了中晚期大多数有腹痛。癌性疼痛无特异性,一般起病缓慢、隐匿,为慢性疼痛,开始呈间隙性、反复的隐痛,以后疼痛可逐渐加重,变得剧烈难以忍受;疼痛广泛,难以定位;持续加重的夜间疼痛是癌性疼痛的另一个特点;常伴食欲不振、精神差、睡眠差、消瘦等症状。
对于反复发作的疼痛,要高度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突发剧烈腹痛,可能是胆石症急性发作、胰腺炎、肠梗阻、阑尾炎、胃穿孔、输尿管结石嵌顿等的症状,这是急诊,必须立即就医。
05
呕血、黑便、血便
呕血、黑便、血便是消化道出血,常见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各种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肠道息肉、血管畸形、消化道炎症、消化道恶性肿瘤等等,当这些病变累及血管时就会出血,出血量大会危及生命,出血小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引起,因此,不论出血量大小,都是消化道报警症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就医。
血液经过胃酸作用会变成咖啡色,血液在肠道内经过肠内硫化物的作用会变成黑色。消化道出血后,依出血部位的高低、出血量大小、出血速度快慢、血液在胃肠道停留时间的长短,会表现呕血或和便血。
呕血可呈咖啡色、暗红色,甚至鲜红色。
便血可呈柏油样便(糊状、黑而发亮)、黑便(黑色成形大便)、暗红色(果浆状)、鲜红色。
但少量出血时,每日出血量在10~20ml,大便颜色不会明显改变,仍呈黄色或黄褐色。
但在确定消化道出血前必须排除进食动物肝脏、动物血、黑色或红色食物及某些药物引起的大便颜色改变。
急性出血量在ml以上就可以出现头晕、乏力、心悸、出汗等症状,大量出血可以引起晕厥、休克,甚至死亡。但慢性出血时,患者症状不明显,有些患者血色素下降到60~70g/L才出现头晕、乏力的症状。
有些患者开始仅少量出血,但其后随着病变血管裂口增大会发生大量出血,即使不是癌症,也要高度重视,需立即就医。
06
腹部包块
腹部包块是指在腹部可触及到的异常包块。常见的原因有脏器肿大、空腔脏器膨胀、组织增生、炎症粘连及良恶性肿瘤等。
腹部包块的自我检查:平躺在一张床上,双腿屈曲,让腹部肌肉放松,从腹部没有包块的地方开始摸起,逐步触摸,最后检査到有包块的地方。触摸包块大小;质地,是硬还是软的;包块边界是否清楚;包块能不能够被推动;包块局部有没有压痛,用手按压包块时会不会出现腹部其他部位的疼痛;用手压包块时,能不能够听到腹部咕噜声。
有些患者一摸到腹部包块,就误以为癌症,特别害怕,但事实并非如此,腹部包块有6种:生理性包块、炎症性包块、肿瘤性包块、囊性包块、梗阻性包块、外伤性包块。
往往被患者误解的腹部包块:
左右肋弓交叉中间,就是大众常说的心窝部,常常能摸到硬块,这不是包块,这是骨头,称为胸骨柄的剑突,每个人都有,有些突出明显点,尤其是瘦的人,但有些人不是很明显,这是正常结构。
瘦的人腹壁脂肪薄,往往能够摸到腹部后壁的脊柱、骶骨岬,往往误以为肿块。有时能摸到腹主动脉,也会被误以为是“搏动性包块”,其博动的频率与心跳是一致的。
轻轻触摸腹壁,有些人就能摸到花生米大小软软的结节,没疼没痒,这往往是皮下脂肪结节或脂肪瘤,问题不大,不需要特别处理。
左下腹有时能摸到腊肠型包块,解大便后消失,尤其是便秘的患者,这是粪块。
有时在体表就能看到或者摸到一个包块,可突出于腹部,可以起伏(按摩后消失或自行消失),有时可移动(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外一个位置),这往往是痉挛的肠子,不用太紧张,一般都是肠道功能的问题。
癌性包块,往往呈实质性包块,进展比较快,包块固定推不动,压之无痛,患者往往消瘦,甚至贫血。
但大众缺乏专业知识,往往很难区别腹部包块的性质,因此,在腹部摸到任何包块都要引起警惕,尤其是固定不动的包块,应立即找医生确诊,是生理性包块还是病理性肿块,比如恶性肿瘤,必要时做腹部B超、腹部CT或核磁共振检査。
07
黄疸
表现为眼白、皮肤发黄,尿色呈深黄色,可伴有乏力、恶心、胃口差、发热、腹痛、肝区疼痛、消瘦、皮肤瘙痒、白陶土样大便等一种或多种症状,也可没有伴随症状,而只表现为黄疸。除了肝炎可引起黄疸外,胆道结石、胆道蛔虫、胆道癌、肝癌、胰腺癌等疾病也可引起黄疸。如胰头部癌早期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进行性加重的黄疸,可没有其他症状。
因此,一旦出现黄疸,意味着有可能是比较严重的疾病,甚至是癌,必须立即就医。
08
贫血
胃肠道慢性少量出血,如每日出血量在10~20ml,大便仍然是呈黄色或黄褐色,大便隐血+~++,但日积月累可造成中重度贫血,血常规也显示缺铁性贫血。
有时候可表现为慢性、间歇性少量出血,大便隐血试验有时阳性,有时会阴性。
即使没有消化道出血,恶性肿瘤也可以只表现贫血。贫血可能出现在肿瘤发展的任何一时期,然后持续恶化下去。因为当体内出现某种肿瘤时,容易产生较多的造血负面调控因子,比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或炎症因子等,均可能减弱造血功能,即使没有出血也会引起不明原因的红细胞数长期低于正常值,即慢性病性贫血。
胃肠道少量出血的原因很多,如溃疡、糜烂、息肉、血管畸形、恶性肿瘤等等。中老年患者更要高度警惕胃癌、大肠癌。不要以为慢性贫血就是缺铁引起,依目前的经济水平因营养不良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极少,除非严重偏食,因此,贫血不是单纯补充铁剂就行的,必须查明原因。
当然在做大便隐血试验前应排除食物或药物因素所致假阳性,药物铁剂、动物内脏(肝)、血、瘦肉及绿叶菜含有丰富铁,大便隐血试验也可呈“+”,检查前要停用铁剂,禁食动物内脏、血、瘦肉及绿叶菜3天后再查。
因此,一旦发生中重度贫血,必须就医,贫血不只是血液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消化道慢性出血,或就是癌症。
09
大便性状改变
中老年人过去一直大便正常,在近期,如三个月内,突然出现大便改变,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大便变稀、便条由粗变细或者是便条不规则、便条表面出现凹槽等,必须高度引起重视,尤其病人出现消瘦,体重在短期內无明显诱因的减轻4~5公斤以上或者是出现贫血,更有可能是结直肠癌,医院做结肠镜检查。
对年轻人来讲,虽然结肠癌相对少见,但近几年来结肠癌年轻化,35岁以下结肠癌较过去翻倍增加,而且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些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以年轻人为多见,患者可以只表现腹泻、大便紊乱,这也需及早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当然,肠道功能性疾病,如肠易激综合征,也可以有上述表现,但功能性疾病的诊断首先必须排除器质性病变。
因此,近3个月内出现大便改变,必须重视,及早肠镜检查。
综上所述,出现上述9大类症状,有可能是严重疾病,也有可能是恶性肿瘤,必须立即就医检查。
作者:王伯军来源:王伯军大夫谈消化
消化界长期征稿:原创稿件及特约作者招募!
投稿邮箱:DDP
high-med.- 上一篇文章: 6月19日安徽张军种疑难杂症实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