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

如今,有些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孩子平时的卫生习惯,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培养将会影响孩子一生的健康。

小景今年7岁了,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并且不讲卫生。每天在地上爬呀,滚啊,经常回来看见他全身脏兮兮的。脸上黑黑的,手经常在身上乱抹,嘴巴也是直接用衣袖擦。妈妈讲过他很多次,可他就是不听。

有一天,小景回到家,发现奶奶过来了,还听到了厨房的烤箱里面有动静,过去一看,原来奶奶做了他最喜欢吃的烤鸡腿。馋的小景顾不得脱下外套,打开烤箱就想伸手去拿,一旁的奶奶看见了,说:“乖孙子,别着急,没有人跟您抢鸡腿,都是你的。这个刚刚烤好,现在还有点烫。你先去洗个手再来吃。”

小景搓了搓手,不屑一顾地说:“奶奶,我的手很干净,不用洗,而且我放学跑回来的,肚子都饿扁了,我要开吃喽。”话音刚落,小景就麻利地抓起一个鸡腿,啃起来了,一边吃嘴里还一边嘟囔着:“真是太好吃了!”就这样,小景前前后后吃了5个鸡腿。他惬意地打着饱嗝,末了还不忘舔一下自己抓鸡腿的手指。

等到下午两点钟,要准备去上学的时候,小景突然在沙发上一边来回打滚一边抱着肚子叫疼。妈妈见他疼痛难忍的样子,觉得情形不对就拨打了。医院,经过医生的检测:小景得了急性阑尾炎。医生说,他估计是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再加上冷热刺激,引发阑尾炎并造成腹部疼痛。

相信经过这件事后,小景“吃一堑长一智”重视自己的个人卫生。

那么,孩子的卫生习惯具体有哪些呢?

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不抠鼻孔,不挖耳朵,勤洗澡、洗头、洗脚。

不吃不干净的食物,吃水果要洗干净并且削皮,不乱扔果皮纸屑,不随地吐痰。更不能随地大小便。

衣服保持干净、整洁,勤换勤洗……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呢?

1、要制定具体的卫生规定

首先,和孩子一起讨论平时有哪些要注意的卫生习惯并以规定的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向孩子讲明这些卫生规定的意义,有条件的,把它们以标语的形式贴在墙壁上,以便随时查看。当孩子不能自觉遵守规定时,家长要给予提醒并及时地纠正。

2、让孩子明白讲卫生的重要性

如果你的孩子是被”强迫“的讲卫生,很有可能孩子背地里会不屑一顾,甚至因为逆反心理,“越让他讲卫生,他越反着做给你看”。这时候应该通过现实的例子,比如在身边的某个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就是不讲卫生引发的,告诉孩子“病从口入”的道理。

还可以带孩子去科技馆,通过显微镜下观察手指的细菌,让孩子仔细看没洗手和洗过手的手上的细菌数量对比和细菌的活动情况,孩子亲身体验过,就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平时在有意地引导,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变得主动讲卫生。

3、给孩子树立榜样

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影响和教育着孩子。要求孩子做到讲卫生,那么家长自身也一定要做到。有些家长用手指抠鼻孔,用牙齿咬指甲的习惯,孩子见了也“有模有样”地学着。

告诉孩子:当着别人的面抠鼻孔,咬指甲不仅不卫生,而且有损形象,是很不礼貌的行为。正确的方法是:私下里用棉签挖,用水冲洗,用指甲刀剪。

由此可见,要想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情况,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做好表率。

总之,培养孩子的卫生习惯是一项长期又细致的工作。家长平时在家要注意各种卫生小细节,真正做到防微杜渐。

最后是一个脑洞大开的小题目:

问:能把世界上所有景物都装进去的球是什么球?

欢迎留言讨论,每天精彩内容,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wqd.com/bfbz/19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