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的整体治疗
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
《诸病源侯论》“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伤冲任之脉。”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者多痛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都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定义凡在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坠胀、腰酸不适的月经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疼痛。
经前或经后第一、第二天,小腹轻疼痛坠胀微胀痛,不影响工作、生活者不属病态。
分型痛经分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者。
继发性痛经:是指由于盆腔器质性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症、盆腔炎或宫颈狭窄等引起的痛经。
临床诊断
(一)原发性痛经主要见于青少年时期,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行经第一日疼痛最剧,持续2-3日缓解,疼痛程度不一,伴恶心、呕吐等。
(二)行经腹痛史。
(三)妇科检查
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多有痛性结节;子宫腺肌症的子宫多呈均匀增大,局部有压痛。
(四)其他检查腹部B超、X线,必要时行腹腔检查。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痛经:多在月经初潮后6-12个月发病,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行经第一日疼痛加剧,持续2-3日缓解,疼痛程度不一,重者呈痉挛性。有时伴发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2.继发性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多位于下腹部及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及大腿等。常于月经来潮前1-2日开始,经期第一日最剧,以后逐渐减轻,至月经干净时缓解。
鉴别诊断应与发生在经期或经期加重的内、外、妇诸学科引起腹痛症状的疾病如急性阑尾炎、结肠炎、膀胱炎、卵巢囊肿蒂扭转、异位妊娠、胎动不安堕胎、小产、黄体破裂等相鉴别。
中医传统的病名概念是概括了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本节仅就原发性痛经进行阐述,继发性将在有关病种中进行介绍。
辨证论治
本病属妇科痛证,腹痛为主症,辨证时应辨识腹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以及疼痛的程度。
辨证要点
根据痛经发生的时间辨虚、实:
经前或经行初期疼痛多属实证
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多属虚证
根据疼痛的部位察病位在肝在肾,在气在血
痛在少腹一侧或双侧多属气滞,病在肝
痛在小腹正中常与子宫瘀滞有关
痛及腰脊多属病在肾
疼痛的性质、程度是本病辨证的重要内容:
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实证
隐痛、坠痛、喜揉喜按——虚证
灼痛得热反剧——热证
冷痛得热减轻——寒证
痛甚于胀,持续作痛——血瘀
胀甚于痛,时痛时止——气滞
临床上痛经以实证居多,虚证较少。
治疗原则
本病病位在子宫、冲任,变化在气血,治疗以调理子宫、冲任气血为主,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
治疗分两步:
经期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控制缓解疼痛
平时辨证求因而治本
整体治疗中药辨证气滞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行而不畅,血色紫黯有块,块下则痛减+气滞血瘀证
舌脉: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医林改错》)或痛经方
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丹皮
乌药枳壳香附甘草五灵脂延胡索
寒凝血瘀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月经或见推后,量少,经色黯+寒实证
舌脉:舌黯,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或温经散寒汤。
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
蒲黄五灵脂延胡索没药
湿热蕴结
请输入标题主症: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疼痛,经前加剧;经血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夹较多黏液;素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有臭味+湿热蕴结证
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古今医鉴》)加车前子、苡仁、
败酱草或银甲丸。
生地当归川芎白芍桃仁红花牡丹皮
黄连香附莪术延胡索
气血虚弱
请输入标题主症: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或小腹及阴部空坠不适;月经量少,色淡、质清稀+气血虚证
舌脉:舌质淡,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医宗金鉴》)或黄芪建中汤或养血和血汤。
党参黄芪熟地当归川芎生地
肾气亏损
请输入标题主症:经期或经后1~2天小腹绵绵作痛,伴腰骶酸痛;经色黯淡,量少质稀薄;+肾气亏损证
舌脉:舌质淡红,苔薄,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精,养血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中医妇科治疗学》)或调肝汤(《傅青主女科》)
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
白芍益母草
☆针刀治疗:气海俞(L3旁开)
大肠俞(L4旁开)
天枢(双侧)
足三里(双侧)
上巨虚(反应点是椭圆型的)
十七椎(L5、S1棘突之间棘间韧带)
☆☆针感要求向下达子宫,并朝会阴方向放射
三阴交(双侧)
耻骨连合(阳性反应点)
八髎(双侧)
☆拨针、骨减压治疗严重者
腹部,主要治疗耻骨连合区
骶后部广泛松解
十七椎、骶骨减压
☆埋线治疗:
1.肾气亏损型
治法:补肾添精,养血止痛。
取穴:太溪、气海、肾俞、命门、三阴交、子宫穴、十七椎、八髎穴等。
操作:选用2号或3号羊肠线,以9号或7号埋线针将线体埋入穴位。
2.气血虚弱型
治法:补气养血,和中止痛。
取穴:气海、足三里、脾俞、三阴交、子宫穴、十七椎、八髎穴等。
操作:同上。
3.气滞血瘀型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穴位:太冲、蠡沟、血海、三阴交、归来、十七椎、八髎穴等。
操作:同上。
4.寒凝血瘀型
治法:温经散寒,祛瘀止痛。
穴位:中极、水道、三阴交、地机、十七椎、八髎穴等。
操作:同上
5.湿热蕴结型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取穴:曲池、合谷、血海、行间、太冲、子宫穴、十七椎、八髎穴等。
操作:同上。
☆火针治疗:
主穴选用三阴交、地机、中极、次髎、关元、水道,从而通经止痛,肾虚亏损加肾俞、腰阳关、命门;气血虚弱加足三里、血海、气海。气滞血瘀加肝俞、太冲、气海;寒凝血瘀加曲骨等;湿热蕴结加阴交、腰俞、阴陵泉;选定穴位常规消毒,持火针在酒精灯上烧至发白、发亮,准确地刺入穴位随即出针。(火针进针要稳、准、狠,即手握针不能摇动,手法要熟练,进针一定要达到要求的深度。)
转归与预后功能性痛经预后良好
预防与调护
1、注意经期、产后卫生,减少痛经发生。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心情愉快,气机畅达,经血流畅;注意调摄,免为外邪所伤;不可过用寒凉或滋腻的药物,生冷之品。
2、避免过重体力劳动。
小结痛经是经行小腹疼痛的妇科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患者。
痛经的产生与月经周期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证、实证不同,实证因邪气内伏、冲任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虚证因冲任气血不足,胞脉、子宫失养,“不荣而痛”。
痛经的诊断以经行腹痛为主要依据,临证时应结合有关检查,排除因生殖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继发性痛经。
痛经的治疗应分经时与非经时,经时辨证止痛以治标,非经时审因辨证以治本。
白癜风是否可以根治白癜风该怎么治疗好- 上一篇文章: 急性腹痛的救治原则
- 下一篇文章: 打通任督二脉,真不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