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江西人都爱吃,鄱阳县一家三口却因它

饶市鄱阳县一户人家遇上了一件很不幸的事儿,家里三个人先后不幸身亡。

更为可惜的是,其中有名女孩,在出事的第二天,就应该是她的11岁的生日。

6月17号,农历五月十三,鄱阳县柘港乡的张连生到对面小山上摘了些蘑菇。

当天中午,张连生老两口和外甥女小丽用蘑菇下饭。

下午,张连生还和张文今他们打了麻将,期间说有点累。

小丽放学回来,也说头晕胃里不舒服。

可大家都没怎么在意,以为是正常现象。张连生的堂哥张文今:后来晚上把剩下的蘑菇又吃掉了,吃了两次

当天晚上,小丽就出现了异常反应,亲戚们赶紧将医院,由于情况紧急又送往南昌。

张连生老两口随后也很不舒服。

6月21日,小丽病情恶化,在南昌去世,24号,张连生夫妇也不幸去世。家属们回头再想起蘑菇的事时,却发现蘑菇都被吃完了。医生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结论。

张连生的儿子张贵来说:“医生没肯定说是蘑菇,只是肯定是食物中毒。”张文今说,当地村民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采点蘑菇吃,有些会有异常反应,但都没有这么严重。

这场悲剧的发生

源于对毒蘑菇的认识不清

那么我们哪些蘑菇不能吃?

我们又该如何辨别毒蘑菇呢?

常见剧毒蘑菇有哪些?毒伞类此类野生菌中毒死亡率较高,误食后死亡率大约为75%(另有报道为90%),此类野生菌的特征是:菌帽有不规则的点状突疣,菌干附有“套裙”;菌株质松脆易折,口尝少许无味或者微甜、麻;食用后4—6小时左右出现中毒,8—10小时后死亡。根据中毒后生还者称:“开始时‘天旋地转’、眼前发黑、口吐白沫、瞬时人事不省”。最常见的有:

(1)白罗伞,又名白毒伞,禄丰部分地区习称“白麻母鸡”。

(2)黄罗伞,又名黄毒伞。

(3)麻罗伞,又名麻母鸡、麻毒伞。

致幻菇类此类毒菇的形状与可食用“红葱菌”极为相似,只能从菌干(俗称菌脚)上区分。中毒症状以产生幻觉为主,主要表现为:失去平衡(站立不稳)视物重叠、勿大勿小(俗称看见小矮人),或者飘然如在雾中,严重者视觉迷幻可持续2—3周。最常见的有:

(1)麻脚葱。又名红毡帽,菌帽暗红色,菌脚表面具有纵向的网状纹理、状如蛇背之皮,口尝微甜清香。

(2)细脚葱。又名小葱菌,形状与红葱菌相似,但菌脚细小,从外观上看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如何辨别蘑菇是否有毒?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除从种类上识别外,还有以下方法:一是外形。一般毒菌的颜色比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二是气味。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的则有菌的固有香味,无异味。毒菌的味道多辛酸苦辣。无毒的则很鲜美。三是变色试验。毒蘑菇采后易变色;无毒蘑菇则不同,不易变色。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无毒。毒菌煮熟后遇大蒜头变蓝色或褐色。煮蘑菇时,锅里放灯芯草同煮,煮熟后,如灯芯草变成青绿色,证明有毒;如果是黄色,则无毒。煮蘑菇时,毒蘑菇能使银器具变黑。四是牛奶试验。将少量新鲜牛奶洒在野生菌表面,如果牛奶在其表面上发生结块现象,则可能有毒。

区分有毒蘑菇和无毒蘑菇,

不仅需要以上知识,

还必须根据实际经验。

此外,

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不要食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去市场买野生菌时,最好买曾经吃过的,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二是食用野生菌不要杂,每次最好食用一种野生菌。采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也有可能变成有毒的;加工时一定要小心,如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三是吃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会与酒中所含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四是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等处理,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经过这些处理后,医院诊治。

这个时节,

除了一些野生菌菇可能致命外

一些健康的东西一不注意也可能成为“杀人凶手”!

前天傍晚,一对姐妹被紧医院,浑身无力,神志不清。陪在旁边的家长说,姐妹俩吃了隔夜西瓜后,先是肚子不舒服,再之后就晕过去了。吃了隔夜西瓜才一会儿

姐妹俩就神志不清了

前天下午5点半,医院的抢救室里,7岁的姐姐躺在病床上输氧,4岁的妹妹由爷爷抱着。姐妹俩的意识差不多恢复了,但精神状态依然很差。爷爷说,他们一家租住在嘉兴市解放街道菜花泾东区。出事那天下午,天很热,两个孙女就待在空调房里,大口吃着西瓜。一开始都好好的,可吃完才没一会儿,姐妹俩都哭了,还说肚子不舒服。再后来,两个孩子直接晕过去了。“晕了大概有一两分钟,小的先醒了过来。”看到两个好好的孙女变成这样,爷爷吓坏了,赶紧把她们就近送到了解放街道卫生服务站,“那边的医生说孩子神志不清,怕耽误病情,医院。”爷爷说,他怀疑是西瓜出了问题。“这西瓜是前一晚吃剩下的,放在冰箱里。”话虽这么说,可爷爷心里纳闷着呢。“之前也吃过隔夜西瓜,明明都没问题的啊。”孩子的母亲也想不通,如果是因为吃坏了肚子,怎么会“没拉肚子也没吐,就是身上没力气”。当天在急诊值班的儿科医生应勤分析:“从家长反映的情况看,姐妹俩身体不适,吃隔夜西瓜所致的可能性比较大,当然也不排除其他原因。”

夏天很多病都是“吃”出来的

医生建议隔夜食物尽量别吃

杨求真是医院感染科主任,几乎每年的5月到8月,都是她最忙的时候。她跟记者科普:像吃了隔夜西瓜、隔夜菜、凉拌菜、生海鲜等引发的食源性疾病,在夏季比较多见。一方面是因为夏季高温食物腐烂起来快,另一方面苍蝇、蚊子多,传播细菌快。而所谓食源性疾病,通俗点说就是“病从口入”吃出来的病。因此,杨求真建议,如果实在吃不掉一整个西瓜,要用冰箱冷藏,下次再吃的时候最好先切掉表面一层。“即便是用保鲜膜覆盖的,最好也这样做,或者可以把吃不完的西瓜切成小块,放在保鲜盒里,再放进冰箱冷藏。”杨求真介绍,食源性疾病一般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如果有这些症状,建议马上就医,因为由细菌引起的疾病,会有传染性。至于这对姐妹俩是不是因为隔夜西瓜里的细菌引起的不适,她认为需要经过检验才能判断。不过,姐妹俩昨天已经回家,出院之前并没有去做抽血检验。“细菌可能来自西瓜本身,也可能是来自于刀、保鲜膜或者冰箱。”他提醒大家,夏季饮食一要新鲜,二要烧熟烧透,三要清淡,“隔夜饭菜要高温加热后再吃,牛奶也最好煮沸后食用,带皮的水果要清洗干净,不带皮的水果切开后最好放入密封的保鲜盒内。另外凉拌菜少吃,不卫生。”

冰箱里到底有哪些病菌

冰箱里可能有哪些细菌呢?杨医生介绍,冰箱里的细菌都是由放在冰箱里的食物带进去的,有些嗜低温细菌可以在0~5℃甚至更低的温度环境下存活,低温顶多是令细菌繁殖速度放慢而已,并不能起到完全灭菌的作用。

沙门氏菌:具有一定的嗜冷性,主要来自于鸡蛋、肉类等农产品,0~4℃的环境往往只能抑制其生长,一旦将冰箱里的食物拿到常温下,这种细菌就开始滋生、繁衍、活跃起来。

志贺氏菌:来自于蔬果类,也叫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夏秋季节最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一旦急性感染这种细菌,经1~3天的潜伏后,会突然发病,有发热、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甚至会出现休克。

李斯特菌:也是一种嗜冷菌,在0~10℃的低温中可生长繁殖,最喜欢躲在喝了一半的牛奶里。夏天喜欢直接拿冷牛奶喝的人要注意了,最好热一下。感染了这种病菌后,病人会有发烧、怕冷、头痛等症状,病菌主要在血液里发作,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败血症、脑膜炎等疾病。

耶尔森菌:同样嗜冷,在低温环境下反而开始繁殖,温度越低繁殖越快,主要来自于生猪肉,并通过接触污染到其他食物。感染该细菌的表现是急性胃肠炎、小肠结肠炎,甚至还有败血症、类风湿性关节炎、阑尾炎、脑膜炎等病症。

别把什么东西都往冰箱里塞,也要定期也冰箱消消毒!

来源:钱江晚报、大江网、都市现场、网络图片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处理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全国治疗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wqd.com/jbzd/1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