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医讲究ldquo急病喝汤,慢
有个中医专家讲过一个病例,他在美国讲学时,有个黑人得了急性阑尾炎,发烧,腹痛严重。但在美国,即使做个阑尾炎手术也是巨额花费,而这个黑人没有固定工作,也没有医疗保险,虽然病情很急很重,但没钱做手术,为了图便宜,来找他吃中药。
美国药店的中药品种很少,还好,凑够了一幅张仲景的“大黄牡丹皮汤”:大黄、牡丹皮、桃仁、冬瓜子、芒硝,当晚就吃了一付。第二天早晨,病人来了电话,连说“奇迹,奇迹”,她吃药后夜里大便4-5次,早晨起来居然热退痛除,就此免了手术,也省了花费。
?一幅药就能如此神效,一个是因为张仲景的组方精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她吃的是汤药而不是丸药,汤药这种剂型最适合急病,因为中医讲“汤者荡也”,意思是,汤药可以涤荡邪气,像这种急性炎症就是典型的邪气。因为汤药不仅吸收快而且代谢也快,对急性炎症这种外邪的治疗可以速战速决,中病即止,这样才能在驱邪的同时,不会因药物久留体内而使其克伐之性伤及正气。
也是因此,民间有个说法:“汤药喝久了,人会变虚”,这句话有合理之处。如果辨证准确的话,一个身体虚弱的人久服补益之剂,是不会变虚的,因为药性决定了补益的效果,但如果能把汤药换成丸药或者是膏,药物的补益效果能保证不说,汤剂的涤荡之力也会避免,更利于慢性病,虚弱体质的调补,这就是中医讲的“丸者缓也”,意思是,丸药更适合慢性长期的调养,由此沿袭到秋冬吃膏,因为膏是比丸药还要和缓、持久的药物剂型。
秋冬是最好的进补时节,但即便是补益的药物,如果每天喝一碗汤药,不是煎煮的麻烦问题,而是胃肠的负荷问题。很多需要秋冬调补的人,平时多喝点水都会觉得胃不舒服,水会“汪在胃里”,因为脾胃运化不利,用西医讲就是胃肠张力不足,蠕动不足。
但如果换成膏,不仅减少了胃肠负担,同时还增加了药物在胃肠的停留时间,便于有效成分的彻底吸收。更重要的事,膏这个剂型本身,也有补益作用,因为中医讲究“无胶不成膏”,正规的,质量好的膏方,都是要加胶类药物的,最常用的就是阿胶。
中医的膏方是医生对病人做全面辨证之后,最大范围地照顾到身体虚损的各个方面后开出来的,补虚是秋冬吃膏的第一目的,而这个虚更多的是阴虚。
中医的阴和阳之间是互根的,阴是阳的基础。阳是生命之火,这个火苗燃烧的旺不旺,时间能不能很长,决定于阴,阴就像点燃火苗的柴草、蜡烛、灯油。所以,即便是阳虚,很多时候也是以阴虚为基础的,是因为柴草,蜡烛不够所以才火力不旺的。再加上现在人各种精神紧张,心里压力,这些都是直接伤阴的,所以秋冬进补多是以补阴为基础,类似于给身体打“地基”。
既然是“地基”,就要浇灌得“严丝合缝”才会结实,在膏方中加阿胶,就是为了达到夯实地基的效果,这是“无胶不成膏”的原因之一。其二,之所以选阿胶,因为阿胶本身就是补阴的首选,特别是东阿阿胶,杨贵妃,慈禧以它养颜、保胎,历代名人用它延年益寿,就是因为东阿阿胶的补阴养血之力首屈一指,而无论是女人的容貌还是怀孕,乃至疾病的康复和寿命,都必须在阴不虚这个基础上才得以保证,所以,所谓“慢病吃膏”其实也包含着慢病补阴吃阿胶的“潜台词”。
本文来源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腰疼诊断
- 下一篇文章: 惠尔医典三伏天经常吹空调会造成关节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