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被移出教材,却增加西方虚构故事
教材和课本是教育的根本,清朝开办新学堂,废除科举制是在年,因为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当时的课程和教材这些都是从西方国家引进的,只有“国文”课程依然是教授历代的古文文章。白话文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开始被提倡,冰心、鲁迅等很多作品均被选入“国文”课本里面。
不论时代如何发展,“国文”始终都是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国文”统一改名为“语文”是在年,当时新中国刚成立,在教材中就有很多抗日、爱国相关的文章。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取材”也在逐渐变迁,朱自清、鲁迅的文章渐渐的在语文课本上消失,被人吐槽“看不懂”的是鲁迅先生的文章,被人认为太低质是朱自清先生的文章。总而言之,“去鲁迅化”仿佛成了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则。
“鲁迅”式的文章可能不适应现在的社会发展了,但是在语文教材中许多爱国题材的文章也被删除了。比如《黄继光》、《刘胡兰》、《谁是最可爱的人》等等。《黄继光》、《刘胡兰》的事迹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这些爱国故事总是提醒我们,保家卫国,人人有责。《谁是最可爱的人》讲的是抗美援朝,记录的是战士们的不屈意志,这篇文章影响力非常大,不仅是国内,就连莫斯科国家艺术文学也在翻译出版,并对其有着高度赞誉。
然而,现在语文课本中的这些爱国文章都已经被西方的虚构故事所替换了。比如《爱迪生救妈妈》、《奥莉娅和莉达》、《达尔文和小松鼠》等等。《奥莉娅和莉达》、《达尔文和小松鼠》这些故事比较接近生活,编入到语文教材中也是可以的,只是《爱迪生救妈妈》这篇文章引起了大家的议论。
《爱迪生救妈妈》这篇文章讲述的是爱迪生的妈妈患急性阑尾炎,爱迪生的爸爸请来了医生,但因为光线太暗,所以医生也无法做阑尾炎手术,当时年仅7岁的爱迪生就聪明地利用了镜子把蜡烛的光聚合在一起,照亮了房间,让医生顺利手术,妈妈因此得救。这篇文章从故事的角度来说,是没有什么不妥的,但是其内容过于虚假。年,爱迪生7岁,而年,世界上才有了首例阑尾炎手术,莫非是穿越时空了吗?而且蜡烛光很散,用镜子是很难聚到一起的。
面对大家的质疑,有关专家也作了相关解释,听起来让人愤慨,专家认为,首先儿童文学带有虚构性是可行的;其次,选西方的故事题材是同国际接轨;然后有些文章不符合时代的需要所以被移除语文课本了。专家们说的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把这些爱国题材的文章都从课本中删除,那么这些爱国故事、英雄人物在下一代中恐怕知道的人会越来越少,面对繁重的学习、各种补习班、日益发达的网络世界,这些孩子们更是没有时间去了解这些英雄故事了。
语文教材里面的文章不管如何取材和调整,但是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用更多的方法让他们去多了解历史,多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
- 上一篇文章: 黄继光被移出教材,却增加西方虚构故事
- 下一篇文章: 黄继光等爱国教材被移除,却增加西方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