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医生,这几个坏习惯要坚决改掉
医生的职业是治病救人,而治病救人是关乎人命的事情,因此大意不得。我们作为医者,必须努力学习、勤练技能,这样才能为准确诊断、有效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
但是,由于多种原因,现在很多医生看病就像流水线操作一样,把患者当被修理的产品,而忽略了每个人的不同具体情况。在这个流水线操作中,医生养成了很多坏习惯,比如不查体、只会开检查单,比如惯性思维做诊断、开处方。我给大家讲几个真实的案例。腹痛
有一个腹痛的患者,找了不少西医和中医去看病,做了很多检查,也吃了很多药,但是腹痛就是好不了。
后来,患者又找到一个老中医,老中医听完患者叙述病情后,就让患者平卧,按了按肚子,这时候患者的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了:“我看了这么多大夫,从来没有一个大夫摸我肚子……您是第一个按我肚子的。”
西医看诊,讲究“视触扣听”,“触”就是触诊,就是要接触患者,尤其是一些疼痛性疾病,比如腹痛,一定是要看诊医生亲自按压患者腹部,用触诊来初步排查、判断疾病。比如阑尾炎,要做几个体征试验,如果阳性,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是阑尾炎。这是西医最基础的、需要牢固掌握的技能。
而中医看诊,讲究“望闻问切”,这里的“切“是指”贴近“,就是手要去贴近、触摸患者的肢体。比如切脉,比如要触诊、按诊。
因此,一个腹痛患者,无论看西医还是中医,医生都应该给他查体——不是机器查体,而是医生用自己的手去给患者查体,这是医生的最基本操作。但是不少医生已经自动省略了这项基本操作:这类的西医靠开检查,这类的中医靠惯性思维——这种坏习惯要改,否则会造成误诊、漏诊,耽误患者治疗。抽动症
最近接诊了不少儿童抽动症患者,其中一个家长跟我说:她带孩子看了几个大夫,都说孩子是抽动症。然后给我发了几个”发作“视频,我看后说到:”除了眨眼睛能算做抽动,其他的动作都不是抽动,而是孩子觉得痒、在抓挠皮肤而已。“家长激动得说:”你是目前为止第一个说(除眨眼睛外)不是抽动症的大夫。“
而后,家长发来下面的经历:”孩子有段时间经常搓脚,于是医生说这是抽动症的表现之一:是刻板动作。后来我带孩子复查鼻炎CT的时候,旁边有一个西医是皮肤科的,看了看孩子的脚底,说这是湿疹。然后开了一个中药去湿疹的药膏,用了以后,孩子就不怎么搓脚了。
看看,这就是医生的惯性思维,觉得自己已经给患者诊断了抽动症,那么习惯性就认为患者其他动作都是抽动、不去给患者查体,造成误诊、漏诊。作为医者,我们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人命大于天!
无论什么工作岗位,都要警惕自己犯“惯性思维”的错误。肩颈部疼痛
之前有个怀孕的患者
- 上一篇文章: 小孔治肠癌清远人医Noses手术体现
- 下一篇文章: 人生最好是小满节气起源文化习俗,6种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