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怎么艾灸肠痈的艾灸治疗方法,记得收
1病症概述
肠痈,是外科急腹症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肠痈,最早记载见于《内经》,《素问·厥论》中指出:“少阳厥逆,……发肠痈”。《证治准绳·疡医》中描述“天枢穴隐隐痛者大肠痈,肉微起者大肠痈”。说明了肠痈的患病部位。本病的针灸治疗,《灵枢上膈》说:“微按其痈,视气所行,先浅刺其傍,稍内益深,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浮沉,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大痈乃溃”。这些丰富的诊治经验,一直为后世医家所应有,并代有阐发,为诊断治疗本病提供了治疗的新依据。
本病属于西医学的阑尾炎。急性阑尾炎多由于阑尾管腔阻塞,细菌入侵所致;慢性阑尾炎大多数由急性阑尾炎转变而来。
2病理阐述
导致肠痈的病因有很多,但主要有四个方面:
1.饮食不节
2.情志所伤
3.劳伤过度
4.外邪侵袭
以上病因病机不外气滞、血瘀、湿阻、热腐等因素所造成。由于病情的发展,以上原因,往往综合致病,如胃肠虚弱,或本有湿滞蕴积者,则易受外邪侵袭;因劳伤而致肠胃损伤者,则更易因饮食不节而致病;情志所伤,影响肠胃造化功能,又更易罹患外邪。此外。还与虫积,行经,产后、瘀血阻滞等因素有关。总之,凡能导致肠道气滞血凝,产生瘀血停聚等因素,与肠痈发病均有密切的关系。
现代医学认为阑尾炎的发病机理则与其解剖特点和细菌的入侵有关。由于阑尾的管腔狭小,如阑尾腔内的异物、粪石、寄生虫以及阑尾系膜过短,或阑尾粘连,致使阑尾扭曲,均可造成阑尾腔的梗阻,引起局部组织缺血和坏死,便有利于细菌的侵入,而发展成为急性化脓性炎症。
3灸疗辨证
瘀滞型:症状表现——右少腹痛阵作,按之加剧,腹皮微急,脘腹胀闷,嗳气纳呆,恶心欲吐,大便正常或秘结,微感发热恶寒,舌暗红或有紫气,苔薄白或薄黄,脉弦紧。
灸疗方法:
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2次,3次为1疗程。
②艾条雀啄灸:取穴、灸治时间同上法。
灸疗原则通里攻下,行气祛瘀。以取手、足阳明、足太阴经穴和奇穴,阿是穴为主。
灸疗处方天枢、大横、合谷、曲池、阑尾穴、阿是。
随症加穴①痛甚者,加上巨虚;
②发热恶寒者,加大椎。
方义说明取阿是穴以活血祛瘀、清热散结、止痛;取合谷、曲池以清泄阳明郁热;更取阑尾穴以消炎止痛。诸穴协用,共凑通里攻下,泄热祛瘀,消炎镇痛的作用。
蕴热型:症状表现——右少腹痛甚剧,弥漫至整个腹部,且持续不止,腹皮绷急,拒按,手不可近,心下满硬,腹胀,矢气不通,壮热,自汗,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糙,脉弦数;或见胸脘痞闷,腹胀,呕吐,便溏而不爽,舌苔黄腻,脉滑数。
灸疗方法:
①艾炷着肤灸:每穴灸3~5壮,艾炷如麦粒大,每日灸1次,每壮灸至灼痛时即迅速更换艾炷,以皮肤红润,不起水泡为度。
②芒硝冰片敷灸:取芒硝10g,冰片1g;混匀研为细末,密贮备用。敷灸时取上药粉适量撒布于局部压痛点(药粉厚约0.2cm左右,范围大小约3×3cm),上用胶布盖严,勿令泄气。每日换敷1次,3次为1疗程。
③石膏桐油敷灸:取生石膏、桐油各等分,备用。敷灸时先将生石膏研为细粉,再取桐油调成糊膏状,摊于病变局部压痛点最明显处,上盖油纸(或塑料布),胶布固定即可。每日敷灸1次,3次为1疗程。
④蒜硝黄醋糊敷灸:取大蒜(独头蒜最好)6~8头,芒硝15~30g,大黄60g,食醋适量。敷灸时先将大蒜剥击外皮,和芒硝共捣如泥。为预防皮肤灼伤可先在右下腹相当于阑尾部位或压痛最显著点,披一层凡士林纱布(约12×10cm),把蒜硝糊涂在凡士林纱布上,上面再盖一层同样大小的凡士林纱布,合拢两层油纱布之边缘,以防止药物外流,刺激皮肤,外面覆盖一层塑料纸,用胶带包扎固定。一般敷2小时后去药,改用大黄粉加醋调成厚糊外敷患处,不再用凡士林布保护皮肤,但药糊干固时应随时用醋湿润之。用此药糊敷贴8~10小时。
灸疗原则通里攻下,清热利湿,行气活血。以攻手、足阳明、足太阴、足太阳经穴和奇穴为主。
灸疗处方足三里、大肠俞、上巨虚、曲池、阴陵泉、右腹结、右痞根。
随症加穴①便秘者,加天枢;
②恶心呕吐者,加内关;
③壮热者,加大椎。
方义说明本型为急性阑尾炎已化脓,证属血气瘀滞,郁瘀化热,腐肉蒸脓之象,故取足三里以清泻阳明胃热;取上巨虚、大肠俞、曲池以泻大肠瘀热,其中上巨虚为大肠经之下的穴,主治肠痈,腹痛,灸此穴能疏通大肠气血,清热、导滞、散结。取阴陵泉以健脾利湿;取腹结、痞根以活血祛瘀,消肿散结。此型应配合药物治疗。若痈脓已溃则应采取手术治疗。
气滞血瘀型:症状表现——右少腹疼痛隐隐,按之痛甚,脘腹胀满,泛酸,舌质正常或有紫气,脉象细涩。
灸疗方法:
灸法。按“瘀滞型”灸法施灸。
灸疗原则通调气机,活血化瘀。以取足阳明、足太阴,任脉经穴和阿是穴为主。灸疗处方天枢、上巨虚、血海、阿是穴、气海。
随症加穴①腹胀者,加中脘;
②泛酸者,加丘虚。
方义说明天枢是大肠募穴与大肠合穴上巨虚相配,能疏通大肠气血,清热、导滞后,以疏肠腑;取气海以理气散结,取血海与阿是穴以活血化瘀,消炎止痛,而有助散结消肿之功。
4.文献摘要
古代灸疗文献1.《备急千金要方》
卷二十三·肠痈第二:“灸肠痈法:屈两肘,正灸肘头锐骨各百壮,则下脓血即瘥。
2.《备急灸法》
孙真人治肠痈法云,肠痈之证。人多不识,治之错则杀人,其证小腹重而硬,以手抑之,则小便如淋状,时时汗出而恶寒,一身皮肤皆甲错,腹皮鼓急,甚则转侧闻水声。或绕脐生疮,或脐孔脓出,或大便下脓血。凡有此证,宜速灸两肘尖各百壮,炷如绿豆大,则大便当下脓血而愈。
3.《普济方》
肠痈亦多端,若疼甚者,乃肠痈,急宜服十全大补散等药,其他宜随证灸之。有老妪。大肠中常若里急后重,甚苦,自言,我必无痊日,此奇疾也,为按其大肠俞疼甚,令归灸之而愈。
现代灸疗文献1.艾灸治疗阑尾炎20例潘钧若上海中医药杂志,(1):25,
应用艾炷着肤灸治疗阑尾炎20例,男6例,女14倒;年龄在15~25岁者8例,26~35岁者9例,36~45岁者2例,55岁者1例,其中急性者15例,慢性者3例,坏疽型者2例。
治疗方法:按艾炷着肤灸法先取双侧大敦穴,用麦粒大小的艾炷各灸5壮,再用艾卷温和灸法在右腹部压痛点(即麦氏点)周围3cm处熏灸,每次约20~30分钟,以皮肤红润,有高度的热感,且患者自觉有阵阵灼热力向肌肉窜入,皮肤不起水泡为度。每日施灸1~2次,检查血象1次。治疗期间,用菊花或金银花煎汤代茶。
治疗结果:本组病例除2例坏疽型阑尾炎治1次无效,形成穿孔性腹膜炎而改用外科手术治疗外,其余18例均获治愈。其中灸治2次者2例,3次者5例,4次者6例,5次者2例,6次者3例。以灸治3~4次治愈者居多。一般于灸治后,白血球总数和中心白血球数可逐渐下降。
2.大黄牡丹汤配合灸法治疗肠痈36例小结刘以新刘贤珍陕西中医函授,(6):28
治疗方法:大黄牡丹汤: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后入)各10g,冬瓜子15g。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温服。高热加黄连、银花。口渴加元参、生地以养阴清热。大便似痢不爽、舌红、脉细数为阴虚之象,应去芒硝,加元参、生地。右下腹有包块加当归、赤芍、紫花地丁,以加强活血祛瘀清热之功。如脓肿已形成,应增加清热解毒药,如银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隔姜灸法:取穴足三里(双)、麦氏点、神阙(脐中穴),每日灸2次,每次15分钟。
治疗结果:所有病例1剂见效,3剂痛止,4~5剂痊愈。
Tel:识别治疗皮肤白癜风四川治疗白癜风医院- 上一篇文章: 有时候阑尾炎只需缓解情绪
- 下一篇文章: 剖宫产急性阑尾炎淄博市首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