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积极参加癌症筛查,及早发现癌症和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大类疾病,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癌症发病、死亡率不断上升,对国家、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给患者及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双重负担。然而癌症是可防可控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全球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例可以预防,三分之一可通过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得到根治,还有三分之一可用现有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命质量。癌症筛查是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使患者获得及时治疗的重要途径,是癌症防控重要措施。
癌症筛查及其意义
癌症筛查是指通过试验、检查或其他快速的方法,将表面健康的人区分为可能患病者或可能无病者,目的在于找出提示某种癌症异常症状和体征的个体进行进一步检查,其意义不仅是筛查出癌症患者,更重要的是能够早期发现癌症和癌前病变,并为其提供及时治疗。很多早期发现的癌症患者通过及时治疗而治愈或者其生存时间明显延长,治疗费用明显降低,生命质量得到提高。
癌前病变是指癌症发病初期的组织异常变化。癌前病变并不是癌,是恶性肿瘤发生前的一个特殊阶段。,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或发现后没有予以重视并及时治疗,就会继续发展下去,可能发生癌变。通过早期的检测筛查,可以及时发现癌前病变或早期癌症患者,往往采用简单的治疗措施就可以消除癌前病变或彻底根除癌症。因此,筛查是预防癌症发生、发展及早期发现癌症的有效手段。
我国癌症筛查目标
普遍推广癌症筛查和早期诊断项目,大幅提高公众和医务人员对于癌症早期预警的认识水平是全球癌症防控重要的目标之一。中国癌症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年)也提出了:推广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的策略,实现以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大肠癌、乳腺癌、宫颈癌、鼻咽癌为重点,扩大癌症筛查和早诊早治覆盖面,重点地区、重点癌症早诊率达到50%以及癌症防治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60%的近期目标。因此,在人群中开展癌症筛查,提高大众和医务人员对癌症筛查的认识,使其积极参与癌症筛查,这对于癌症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癌症的筛查
癌症筛查通常针对发病率高、筛查手段相对成熟,早期治疗效果好的癌症开展。目前,我国主要开展宫颈癌、乳腺癌筛查以及重点地区高危人群的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鼻咽癌筛查等。
1.宫颈癌筛查: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一种常见恶性肿瘤。宫颈癌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但通过检查可以有效发现病变。宫颈癌是最具筛查成本效果额度一致的一种癌症,其筛查成本低,检出率高。目前,宫颈癌筛查项目在全球推广。宫颈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宫颈细胞学检查,人乳头瘤病毒(HPV)DNA检测、阴道镜等。一般建议:20-34岁的妇女每2-3年进行一次宫颈细胞学筛查,35-64岁的妇女应每年进行一次宫颈癌细胞学筛查。宫颈癌筛查的同时应进行生殖道常见疾病的筛查。
2.乳腺癌筛查:乳腺癌筛查的实施是近年来欧美各国乳腺癌死亡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乳腺癌筛查方法主要包括临床乳腺检查、乳腺钼靶X线摄影检查(简称乳腺钼靶)以及超声检查等。其中乳腺钼靶检查是最经典、证据最充分的检查手段。一般推荐40-69岁的女性每年进行1次,70岁以上的女性每2年进行1次乳腺钼靶检查;而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40岁前),筛查间期推荐每半年1次。乳腺癌高危人群包括:(1)有明显的乳腺癌遗传倾向者;(2)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患者;(3)既往有胸部放疗史的患者等。
3.结直肠癌筛查:早期结直肠癌多无临床症状,通常采用问卷和检测大便潜血的方法筛选结直肠癌高危人群,通过对高危人群的结肠镜检查,以及对可疑病变活检病理学检查,发现癌前病变及癌患者。高危人群定义为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以下任一项者:(1)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一级亲属患结直肠癌史;(3)本人有癌症史或肠息肉史;(4)有两项以下症状: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腹泻、慢性阑尾炎史、不良生活事件史等。
4.肺癌筛查:一般建议只对特定的高危人群进行定期检查,推荐方法为低剂量螺旋CT(LDCT)。我国肺癌发病水平差异大,环境影响因素多样,对肺癌高危人群的界定比较灵活。各地区可根据当地肺癌发病年龄分布情况选取起始年龄,吸烟≥20包/年以及其他重要危险因素如有肺癌家族史、接触职业致癌物等,可作为筛选高危人群条件。
5.胃癌筛查:胃癌筛查有两种方法,一是开展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查和问卷调查进行初筛,对检查结果阳性者进行胃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二是直接开展胃镜检查及活检病例检查。一般建议,将年龄在40岁以上,且符合下列任一条者作为胃癌高危人群,作为胃癌筛查对象(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2)HPylori感染者;(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5)存在胃癌其它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6.肝癌筛查:目前肝癌筛查方法为采用血清HBsAg作初筛,对HBsAg阳性者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及肝脏超声进一步检查。应对肝癌高危人群每6个月筛查一次,每年不少于2次。肝癌的高危人群包括HBV感染者、HVC感染者及肝硬化患者等。
7.食管癌筛查:目前,内镜下碘染色及指示性活检技术是我国食管癌筛查的主要方法。具有食管癌早期症状和易患食管癌的高危险人群应为食管癌的筛查对象。早期食管癌的症状有吞咽食物硬噎感、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和闷胀感、食管内异物感等。易患食管癌的人群包括长期接触亚硝胺和真菌毒素、有家族遗传史以及患有食管疾病和有癌前病变者。食管癌的预防普查年龄为35-65岁。
8.鼻咽癌筛查:我国鼻咽癌发病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建议在高发地区对30岁以上居民进行筛查,采用基本信息调查、头颈部检查及EB病毒壳抗原抗体(EBVCA/IgA)和EB病毒核抗原抗体(EBNA1/IgA)检测作为初筛手段。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需密切观察随访。
癌症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缓慢的过程,通过筛查,可以早期发现癌症或癌前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提高临床治愈率和治疗效果。因此,建议正常人群在40岁后每年至少做1次全面的身体检查,其中应该包含规范的肿瘤筛查。
(石狮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宣)
北京儿童医院白癜风白癜风资讯网- 上一篇文章: 孕育保健孕1月常见不适及应对
- 下一篇文章: 祝由术道医万能治病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