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传统医药日丨这些中医药常识,你都知道
10月22日是世界传统医药日。
它提醒着我们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让中华文明瑰宝惠及世界携手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就能为人类健康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中医博大精深,除了望闻问切和中药调理,还有拔罐、针灸、推拿、食疗等多种方式,这些国粹中医的奥妙,你知道多少?
拔罐拔罐疗法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最初的用具是兽角制成的,称为“角”;唐宋时期改用竹罐等操作,称为“吸筒法”“竹管疗法”等;后来演变为用陶罐操作,清代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称为“火罐气”。过去,拔罐疗法只是一种民间疗法,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政府重视民间疗法的号召下,才进入中医的外科、伤科和针灸科。年出版的《针灸学》(第二版)将其正式引入医学教材,称为“拔火罐”。在火罐的使用中,又以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等为临床常用。
中医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产生负压,使之吸附于体表,造成局部淤血,以达到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
拔火罐的5大误区
误区一:每个部位都拔
拔火罐时要注意,肚脐、心前区,皮肤细嫩处、破损处、瘢痕处,乳头、骨突出处均不宜拔罐。此外,拔罐旧痕未消退前,最好也别拔。
误区二:拔罐后立即洗澡
拔罐后,皮肤处于一种被“伤害”的状态,敏感脆弱,此时洗澡非常容易导致皮肤破损、发炎等。拔罐时还应避免有风直吹,防止受凉。
误区三:时间越久越好
拔罐治病一定要控制好时间,有些人喜欢长时间拔罐,一拔就是1个小时,觉得身上非常舒服。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容易出现皮肤破损、水泡、烫伤等不良反应。
误区四:受伤后不重视
很多人觉得拔火罐烫出泡很正常,放任不理。如果在拔罐后不慎起泡,每个罐内多于3个泡,就应及时涂烫伤膏,医院处理。
误区五:人人都可拔罐
拔罐并非人人适合,以下五类人,最好不要拔罐:
1.有皮肤过敏、外伤、溃疡的人,拔罐可能会加重症状,引发感染、水泡;
2.患血友病、贫血、凝血功能不佳等血液病患者不适宜拔罐;
3.孕妇、经期女性,不适宜拔小腹或腰骶部,会引起月经过多,甚至先兆流产;
4.体弱的人,心脏病、结核病、骨质疏松、晚期癌症等患者慎用此法;
5.酒足饭饱后,血液流向肝脏,此时拔罐会将气血强行引导到拔罐部位,容易出现眩晕、恶心。
——针灸针灸,是我国古代常用的治疗疾病的手法之一,它具有鲜明的汉民族文化与地域特征,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国早在晋代的《针灸甲乙经》中,就已有多种的针灸疗法。针灸由“针”和“灸”构成,针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刺入人体一定的穴位,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灸法是用艾绒搓成艾条或艾炷,点燃以温灼穴位的皮肤表面,达到温通经脉、调和气血的目的。
——推拿推拿按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精粹,一种非药物的自然疗法、物理疗法。是医者运用自己的双手作用于病患的体表、受伤的部位、不适的所在、特定的腧穴、疼痛的地方,具体运用推、拿、按、摩、揉、捏、点、拍等形式多样的手法和力道,以期达到疏通经络、推行气血、扶伤止痛、祛邪扶正、调和阴阳、延长寿命的疗效。
宋朝张君房《云笈七签》中提及:按摩日三遍,一月后百病并除,行及奔马,此是养身之法。
——中药中药是中医的传统特有药物,以植物类药物为主,在传统医药理论指导下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医建取新功,成为我们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
吃中药如何科学忌口
服药忌口是人们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总结,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阻碍药物吸收的食物
油腻、肥厚、生硬的食物,不易消化,阻碍药物吸收,无论服用何种药物,都应避免,这属于服药忌口的一般通则。如《本草经集注·序录》载:“服药不可多食肥猪、犬肉、肥羹、鱼鲙腥臊。”《千金要方·服饵》载:“凡饵汤药,其粥、食、肉、菜皆须大熟。熟即易消,与药相宜;若生则难消,复损药力。”
改变药物药性的食物
某些食物会改变药物的药性,降低药物的疗效。服用滋补中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服用活血化瘀药时,忌食蚕豆、鱼、酸冷食物;服用温里药时,不宜食生冷瓜果等;服用清热药时,忌服烟、酒、姜、花椒、胡椒等辛辣之物;服用化湿药物时,忌食生冷瓜果、饴糖、糯米、猪肉等。
会加剧病情的食物
有一类食物称“发物”,容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
如蘑菇、香菇等,过食这类食物易致动风升阳,触发肝阳头痛、肝风眩晕等宿疾。
海鲜类大多咸寒而腥,如带鱼、黄鱼、鲳鱼、蚌肉、虾、螃蟹等水产品,对于体质过敏者,易诱发过敏性疾病,如哮喘、荨麻疹症。
发物易引起发热、发疮、上火、动风、生痰、胀气以及诱发痼疾等,常见的发物有羊肉、猪蹄、鹅肉、牛肉、海鲜、香菜、韭菜等。治疗皮肤疮疡肿毒,禁食发物。
和药物同用后导致其他病变的食物
有些食物和药物同用后会导致其它病变或不良后果。如《东医宝鉴》载:“服地黄、何首乌,人食萝卜则能耗诸血,令人发早白。”意思是服用地黄、何首乌时,食用萝卜,则会耗诸血,使人头发早白。
总之,中医治病离不开辨证论治,忌口也不能忽视“辨证论忌”。如疾病属寒证,症见体质虚寒,大便溏薄,胃痛喜热,四肢发冷等,则应忌食寒凉生冷之食物,如西瓜、雪梨、香蕉;热证见面目赤红、发热、痔疮下血、心烦失眠者,忌食生姜、辣椒、大蒜、油炸食品等。
——食疗点击图片了解每月养生关键词
食疗养生是按照中医理论调整饮食,注意宜忌,合理搭配,适度营养,以补益精气,从而增进机体健康、抗衰延寿,是益寿延年的养生方法。若饮食不当,易影响健康,因此食疗养生是中医养生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养生,每月都有一个关键词
1月关键词:温肾
养生原则:养肾防寒。适合散步、慢跑,注重保暖。多食核桃仁、大枣、龙眼肉、栗子等能起到补脾胃、温肾阳的食物,忌寒凉之物。
2月关键词:春捂
养生原则:养阳春捂。起居应“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多食辛温发散的豆豉、葱、香菜、韭菜等,忌辛辣之物,少食酸味食物。
3月关键词:养肝
养生原则:春宜养肝。适合晚睡早起,散步缓行,精神愉快。宜多食甘味之品,如大枣、山药、荠菜等。少食酸味食物,如西红柿、柠檬、橘子等,以养脾气。
4月关键词:调阴阳
养生原则:补肾,调阴阳。运动如踏青、做操、打太极拳等。多食菠菜、荠菜、山药、枸杞子等柔肝养肺之品,少吃辛辣、油腻、寒凉之物,如辣椒、肥肉、海鱼等。
5月关键词:保心
养生原则: 2、服用西药效果有限的患者。如慢性支气管炎、冠心病、慢性胃病患者,经正规标准的西医治疗患者症状不以缓解或者仍反复发作,通过中药治疗可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少疾病急性发作。
3、肿瘤患者。现代医学对于肿瘤患者的治疗仍存在局限性,都存在患者痛苦大、生活质量低等不利影响,通过配合中医药治疗,能缓解临床症状、减少西医治疗的副作用,从而达到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放化疗等治疗效果的目的.
4、老年性疾病。随着老龄化时代的到来,骨性关节炎、脑卒中、痴呆、帕金森等老年性疾病患者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现代医学仍无特效治疗,而中医药在治疗这些疾病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疗效。
5、对于一些西医所谓的急性病,如急慢性不明显原因的发热、急性阑尾炎伴脓肿、急性胰腺炎、肠梗阻、泌尿系结石等疾病,中药治疗也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来源:中国药科大学、健康时报、《中医健康养生》杂志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上一篇文章: 13种老药新用汇集学会你就是高手精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