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起效快不,其实这是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老百姓将输液称为“打点滴”或者“挂水”,是指由静脉滴注输入体内大剂量注射液。使用时通过输液器调整滴速,持续而稳定地进入静脉,以补充体液、电解质或提供营养物质。
输液作为一种给药方式,自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不知从何时起,不论是大人小孩,但凡有个头疼脑热、身体乏力的情况,人们往往先想到去输液。
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在中国,输液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临床上经常会遇到要求为孩子输液的家长,即使在医生解释不需要输液的情况下,家长还是询问:“能否输点液,好得快一些?”
人们一方面无休止地输液,另一方面却对输液的风险知之甚少。相对于大人,儿童输液更加容易出现危险,静脉输液是公认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静脉输液的缺点//(1)输液操作比较复杂,需要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格消毒,并且会使患儿疼痛,尤其孩子会在心理上拒绝医疗;
(2)输液针要刺破皮肤、肌肉和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如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输液针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
(3)在输液时,大量患者长时间滞留于一个空间内,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病人,容易发生交叉感染,甚至有可能出现静脉输液风险,比如输液反应:患者突然发冷、寒战、发热,并伴有恶心、呕吐、头痛、脉快、周身不适等症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输液反应是无法绝对避免的。
(4)任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静脉药液中存在不溶性微粒,这些微粒人的肉眼看不见,进入体内循环系统,不能在体内代谢,有可能造成小血管的堵塞、肉芽肿等不同程度的影响。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儿童患病是否需要输液应由医生判断//现实中,有些家长知道儿童随意输液不好,但是由于缺乏判断儿童是否需要输液的相关医学知识,往往还是选择了输液。
其实,是否选择输液,主要看两个方面:一是看所选用药物的性质,比如有些抗生素或者其他一些需要液体稀释溶解后静脉给药的药物;二是看患有何种疾病,比如严重的感染需要大剂量的使用抗生素,或发高烧、腹泻等导致体液丢失与出现严重脱水症状,需要及时补充液体及丢失的电解质等。
以下情况儿童需要输液
(1)需要抢救的紧急状况:比如患者昏迷或者伤情比较严重已经吃不了药,在他入院时就会给他扎上输液的针头,这是给患者注射药物或者营养的通道。
(2)严重的过敏现象:例如严重的皮肤过敏,会让患者觉得全身奇痒,非常难受,这时候需要输液帮其缓解症状。
(3)严重的细菌感染:如化脓性扁桃体炎、中耳炎、肺炎、脑膜炎、猩红热、阑尾炎等。
(4)紧急的疾病:例如喉炎,喉炎的发病比较急,需要尽快向体内输注抗生素或者激素类的药物,以避免情况恶化。
(5)严重脱水:例如孩子肠胃不舒服,腹泻和呕吐很严重,又吃不进去东西,为了避免脱水,这时候需要输液。
(6)哮喘发作:孩子哮喘发作时情况比较紧急,如果不及时用药会有窒息的危险,此时需要立即向体内注射一些平喘的药物。
//静脉输液的误区//误区一:输液好得快
很多家长有一个误区,仿佛孩子一挂过水,感冒或发热就会快速缓解。其实不管什么病,特别是常见的感冒、发热都有一个周期,随着周期结束,感冒和发热也将慢慢痊愈。没有特殊情况是不需要挂水的。
如果孩子肠胃道功能正常,口服药物应该是第一选择。只有孩子出现了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或者是非常紧急的急性病等情况时,才应该选择静脉输液治疗。
孩子是否需要输液,要听从医生的建议,父母不要主动要求输液,也不要一味拒绝。另外,要在正规医疗机构输液,以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误区二:自己调节输液速度
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为40-60滴/分钟。儿童由于器官发育不全或功能降低,输液速度应减慢,儿童的输液速度为20-40滴/分钟,如果心脏功能不是很好的患儿,更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输液速度过快过慢,都有可能影响疗效。输液速度过快,易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衰或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严重脱水、休克的患者常需要快速补液,调得太慢可能起不到相应效果。
切记不要自己调整输液的速度,如果在输液过程中发生心悸、心慌,一定要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不要隐瞒。
//龙猫药师提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
作为家长,最恰当的做法是遵从医嘱,科学理性就医。
不管是哪一种治疗方法,都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不要片面认为哪种治疗方法好。
当医生建议不需要输液时,不要主动要求输液;当医生建议输液时,也不用过分抗拒输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吃止疼药,还是要听医生的彩虹健康小讲座1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