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最全体格检查常考点腹部检查
第一部分——腹部视诊
1.腹部的体表标志
腹部的体表标志,在体格检查中,对于明确病变部位和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常用的标志有:①肋弓下缘:是由第8~10肋软骨以及第11、12浮肋构成,为腹部体表投影的上界;②剑突:为胸骨下段的扁平形软骨,可作为腹部体表投影的上界以及肝脏测量的标志;③脐部:位于腹部中心,与第4腰椎水平;④髂前上棘:位于髂嵴前方的突出端,常用于骨髓穿刺以及腹部分区的标志;⑤耻骨结节:是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常作为腹部下界的体表标志;⑥腹股沟韧带:是连接于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之间的肌腱,常作为寻找股动、静脉的体表标志。⑦腹中线:为体表正中的垂直线,是胸骨中线的延续,可作为腹部分区的体表标志。⑧腹直肌外缘: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常作为手术切口、胆囊触诊的定位标志。
2.腹部分区法
主要包括:四分区法、九分区法和七分区法。
四分区法:是以脐部为中心,分别作一水平线与垂直线,两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四区,即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和左下腹
九分区法:是由两条水平线和两条垂直线将腹部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区域,上水平线为两侧肋弓下缘连线,下水平线为两侧髂前上棘连线,两条垂直线通过髂前上棘至腹中线连线的中点。四线相交将腹部分为左右上腹部(季肋部)、左右侧腹部(腰部)、左右下腹部(髂窝部)以及上腹部、中腹部和下腹部,共9个区域。
七分区法:根据九分区法的两条水平线将腹部分为上中下区,上下腹部再由腹正中线分为左、右上腹部和左、右下腹部。中腹部则按照九分区法的两条垂直线分为左中腹、右中腹和中腹部。
3.腹部视诊内容
腹部视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首先,检查者应俯视全腹,然后弯腰侧视,与腹平面同一水平视诊。视诊时应注意观察:腹部的外形、腹式呼吸,有无腹壁静脉曲张、胃肠型、蠕动波、皮疹、色素沉着、手术瘢痕以及腹纹等。
①视诊腹部外形时,正常情况下前腹壁大致位于肋缘至耻骨联合连线的水平或略低,称为腹部平坦。若高于这一水平称为腹部膨隆,若明显低于这一水平称为腹部凹陷。全腹膨隆主要见于腹腔积气、积液、腹部巨大包块等。局部膨隆主要见于炎性包块、腹壁肿物、肿瘤、疝气、脏器肿大等。腹部凹陷见于消瘦、脱水、恶病质的患者。
②视诊呼吸运动时,应注意腹式呼吸减弱见于腹膜炎症、腹水、急性腹痛、腹腔内巨大肿物和妊娠者;腹式呼吸消失见于胃肠穿孔、急性腹膜炎或膈肌瘫痪的患者。
③视诊腹壁静脉时,应注意腹壁静脉一般不可见,但在消瘦、老人或皮肤白皙者可见静脉显露。
门脉高压时:腹壁静脉曲张是以脐为中心向四周伸展,俗称"水母头";其血流方向是脐部以上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静脉血流方向:由上而下
上腔静脉阻塞时上腹壁和胸壁静脉血流方向由上向下;
下腔静脉阻塞时静脉血流方向由下向上。
④视诊胃肠型和蠕动波时,应注意正常人腹部一般看不到胃、肠道的轮廓和波形。若有明显的表现,主要见于胃肠道梗阻的患者。
⑤腹围的测量:方法是嘱被检者排尿后,取平卧位,用软尺经脐绕腹部一周,主要用于腹水量的变化。
第二部分——腹部听诊
1.腹部听诊一般原则
腹部听诊时,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应站立于右侧。
听诊时,应注意遵循:从上到下、从左至右的原则。分别听诊上腹部、脐部、下腹部;然后听诊左上腹、左腹部、左下腹部,最后听诊右上腹、右腹和右下腹部。
2.肠鸣音听诊
通常在脐周或右下腹进行听诊,一般听诊时间不得少于1分钟;正常情况下肠鸣音为每分钟4~5次。如肠鸣音明显异常,应延长听诊时间。
注意事项 肠鸣音活跃,是指每分钟10次以上,但音调并不响亮,见于急性胃肠炎,服用泻剂或胃肠道大出血的患者;
肠鸣音亢进:是指次数多,且肠鸣音响亮,高亢甚至呈金属调,见于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
肠鸣音减弱:是指次数明显减少,数分钟一次,声音较弱,见于老年性便秘、腹膜炎、低血钾;
肠鸣音消失:是指持续3~5分钟未听到肠鸣音,见于急性腹膜炎或麻痹性肠梗阻的患者。
3.腹部血管杂音的听诊
听诊部位主要在脐周和脐部两侧上方,若出现杂音,主要见于主动脉和肾动脉狭窄的患者。
常见腹部动脉血管听诊部位
腹部动脉血管听诊部位,主要有:
①腹主动脉听诊区:位于两肋弓最低点连线与前正中线的交汇处;若此处听到喷射性杂音常提示腹主动脉瘤或腹主动脉狭窄的患者。
②肾动脉听诊区:位于两肋骨最低点连线与两侧腹直肌外缘的交汇处,若此处闻及收缩期杂音,常提示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患者。
③髂动脉听诊区:位于两髂前上棘连线与两侧腹直肌外缘的交汇处,若此处闻及收缩期杂音,常提示髂动脉狭窄。
④若脐周或上腹部听到连续性潺潺声,且无收缩期和舒张期性质,为静脉性血管杂音,常见于门静脉高压的患者。
第三部分——腹部叩诊
腹部叩诊内容包括:全腹部叩诊、肝浊音界、移动性浊音、肋脊角叩击痛和膀胱叩诊等。
1.全腹部叩诊
腹部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叩诊时先从左下腹开始,沿逆时针方向性全腹叩诊,最后于脐正中线结束。
注意事项:
正常情况下,大部分腹部叩诊音为鼓音,只有肝、脾、两侧腹部近腰肌处,以及增大的子宫和膀胱叩诊为浊音。
鼓音区缩小见于肝、脾极度肿大、腹腔内肿瘤、大量腹水的患者;
鼓音区扩大见于胃肠高度胀气、胃肠穿孔的患者。
2.肝脏浊音界叩诊
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肝上界叩诊时,沿右锁骨中线由上向下,逐一肋间进行叩诊,当叩诊音由清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肝上界,正常情况下位于第5肋间;
肝下界叩诊时:沿右锁骨中线,由下向上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为肝下界。正常情况下位于右肋弓下缘。
肝脏上下界叩诊后,应用直尺测量上界与下界的距离,正常情况下肝上界至肝下界的垂直距离为9~11cm
注意事项:
肝上界的正常值,肝上界在右锁骨中线位于第5肋间;右腋中线上位于第7肋间,右肩胛线第10肋间;肝上界至肝下界的间距为9~11cm。
3.移动性浊音叩诊
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叩诊时,先由脐部开始向左侧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叩诊板指不离开腹壁,嘱被检查者右侧卧位,再度叩诊,如呈鼓音,表明“浊音移动”; 如继续向右侧叩诊,发现叩诊音由鼓音转为浊音后,嘱患者左侧卧位,再次叩诊如变为鼓音,即可确定为移动性浊音阳性。
注意事项:
当腹腔内有较多腹水时,由于重力作用,腹水多聚积在腹腔的低处;当患者平卧时,腹水主要集中在腹部两侧,因此叩诊呈浊音,而含有气体的肠管会漂浮于腹中部,因此叩诊时呈鼓音。
当患者改为侧卧位时,同样是由于重力作用,腹水流向腹腔低处,导致原先叩诊为浊音的区域,会变为鼓音,出现浊音移动的现象。
因此移动性浊音阳性,可提示腹腔存在游离液体,且液体量超过ml。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下列情况易误诊为移动性浊音阳性,应注意鉴别
①肠梗阻时,肠管内有大量液体潴留,可因患者体位变动,出现移动性浊音,但同时伴有痛、吐、胀、闭的临床表现,以及胃肠型、蠕动波的体征。
②巨大卵巢囊肿的患者,腹部叩诊时可出现大面积浊音区,但其浊音区位置相对固定,不具备“浊音移动”的特点。另外还可以做尺压试验与之鉴别,当患者仰卧位时,用一直尺轻压腹壁,如为卵巢囊肿,则腹主动脉搏动可经囊肿壁传到硬尺,使硬尺发生搏动;如为腹水,则搏动不能被传导,硬尺无搏动的表现。
4.肋脊角叩击痛检查
肾区(肋脊角)叩击痛检查时被检者采取坐位,医师站于背后用左手掌平放在肋脊角处,右手握拳由轻到中等的力量叩击左手背
注意事项:
正常情况下,肋脊角无叩击痛。叩击痛阳性见于肾炎、肾盂肾炎、肾结石、肾结核、肾周围炎的患者。
5.膀胱叩诊
叩诊前,被检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先视诊耻骨联合上方腹部有无膨隆,以右手自脐部向耻骨联合上方触诊,判断下腹部有无饱满感,然后在腹中线上,自脐部开始,逐渐向耻骨联合上方叩诊,当叩诊音由鼓音变为浊音时,即为膀胱上界。最后再以同样的方法叩诊下腹部的左右两侧,若膀胱充盈时该区叩诊呈圆形浊音区。
注意事项:
膀胱区叩诊的浊音区,常需要与巨大卵巢囊肿的浊音区鉴别,如需鉴别应做“尺压试验” 膀胱叩诊主要目的是检查尿潴留,因此叩诊前应首先触诊下腹部膀胱区;
若膀胱触诊不满意,则再进行叩诊,若膀胱触诊已确诊尿潴留,则无需行膀胱叩诊。
第四部分——腹部触诊
1.腹部浅部触诊方法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触诊腹部时,检查者全手掌放于左下腹部,让被检者适应片刻,然后自左下腹沿逆时针方向做浅部触诊,动作要轻柔,使腹壁压陷约1cm即可,腹部的触诊主要的目的是感受腹壁紧张度,正常人腹壁有一定的张力,但触之柔软。
腹部深部触诊方法
检查者将右手掌放于被检者左下腹部,然后逐渐加压向深层触摸,力度要使腹壁压陷2cm以上,以此了解被检者深部组织及脏器状况。同时也可将双手重叠以同样的方法做深部触诊。
注意事项:
腹部触诊前应注意修剪指甲,以避免戳伤被检者
若是腹痛病人原则上应先触诊未诉疼痛区域,然后逐渐向疼痛区触诊,以避免给患者造成疼痛错觉。
浅部触诊时手掌要下压腹壁约1cm,其目的是了解腹壁紧张度、压痛、腹壁或浅表肿物等;而深部触诊时要下压腹壁超过2cm,主要目的是了解腹腔深部脏器情况,检查压痛、反跳痛和深部肿物等。
若触诊中发现腹壁有明显的紧张感,触诊不易使腹壁下压,称为腹壁紧张度增加;见于肠胀气、气腹、急性腹膜炎的患者;若触诊中发现腹壁强直硬如板状,称为板状腹,见于急性胃肠穿孔、急性腹膜炎的患者;若触诊腹壁松软似揉面感,见于结核性腹膜炎、癌性腹膜炎的患者。
2.压痛及反跳痛
在做腹部触诊出现压痛时,用示指和中指按压于原处稍停片刻,使压痛感趋于稳定,然后迅速将手抬起,被检者感觉腹痛骤然加重并伴有痛苦表情,称为反跳痛阳性
注意事项:
正常人腹部触诊时没有疼痛感,压痛多来自于腹壁或腹腔内病变;
反跳痛是腹膜壁层受到炎症累及的征象,腹膜炎时患者可同时出现压痛、反跳痛和肌紧张,称为“腹膜炎三联征”。
3.腹部固定压痛点介绍
①墨菲氏征Murphy(墨菲氏征):检查者左手掌平放于右肋下部,拇指放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交界处,让被检查者缓慢深吸气,若发炎的胆囊碰到拇指,会出现剧烈疼痛,被检查者表现为突然终止呼吸,表情痛苦,称为Murphy征阳性。
注意事项:
检查墨菲氏征时,检查者的左手拇指放置的位置必须准确,检查者左手拇指应放置在腹直肌外缘与肋弓的交界处。
墨菲氏征阳性,主要见于急性胆囊炎的患者;若触诊中能够触及肿大的胆囊,但无明显压痛,称为库瓦西耶征(Courvoisiersign),常见于胰头癌的患者。Mc-Burney(麦氏点)压痛:麦氏点位于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对疑似急性阑尾炎的患者,找到麦氏点后,用示指和中指按压此处,被检者可感到疼痛加重,表情痛苦,若阑尾炎症波及腹膜壁层时,亦可出现反跳痛。
4.肝脏触诊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单手触诊肝脏时,右手与肋缘平行,放置在脐水平线上,当检查者呼气时手指压向腹深部,吸气时手指向上、向前迎接下移的肝缘。如果没有触到肝脏则手指上移,重复上述的动作,直到触到肝脏。前正中线触摸时也以同样方法触诊至肋弓下缘。
双手触诊肝脏时,检查者右手位置同单手法,左手托住被检查者右侧腰部,拇指张开置于季肋部,并向上抬起,使肝下缘紧贴前腹壁,这样吸气时下移的肝脏就更易碰到右手指,可提高触诊的效率。
注意事项:
肝脏触诊前,应注意右手掌放置位置是在脐水平,手指方向与肋弓下缘平行,触诊中是以示指、中指末端外侧缘进行触诊。
当触诊到肝脏后,应注意其大小、硬度、有无痛感、结节、肿块及震颤等。
勿将腹直肌和肾脏误认为肝脏;手指上抬速度要慢于吸气速度。
若发现肝脏肿大,应测量各经线数值:
1)第一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肝上界(肝相对浊音界)至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右锁骨中线上,肿大的肝下缘距肋弓的距离。
3)第三测量:前正中线上,剑突基底部至肝下缘的距离。正常肝脏:肋下≤lcm,剑突下≤3~5cm,上下径9~11cm.
肝脏弥漫性增大:见于肝炎、肝淤血、脂肪肝、早期肝硬化、白血病、血吸虫病。局限性增大:见于肝脓肿、肝囊肿、肝肿瘤。
5.脾脏触诊
腹部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单手触诊时,检查者右手掌平放于脐部,与左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右手示指、中指、环指与肋缘垂直,以指腹的桡侧面进行触诊。同时嘱被检查者做深大的腹式呼吸,右手随呼吸运动进行滑动触诊。
双手触诊时,检查者左手放在患者左腰部第9~11肋处,稍用力上抬脾脏,检查者右手从脐部开始,再以同样的方法,触诊至肋缘下,
注意事项:
若触及肿大的脾脏,应测量各经线的数值,主要有:
1)第一测量:又称甲乙线。是在左锁骨中线上测量,肋缘至脾脏下缘之间的距离。
2)第二测量:又称甲丙线。是测量左锁骨中线与肋缘交点至脾脏最远点之间的距离。
3)第三测量:又称丁戊线。是测量脾脏右缘距前正中线之间的距离。脾脏向右越过前正中线,测量为正值,反之为负值。
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脾明显肿大时主要记录第二、三测量线的数值。
轻度肿大(肋下<2cm)见于肝炎、伤寒、急性疟疾、粟粒结核、败血症、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中度肿大(不过脐且肋下>2cm):见于肝硬化、疟疾后遗症、SLE、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重度肿大(过脐或正中线):见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慢性疟疾、黑热病等。
6.腹部包块触诊
腹部包块触诊主要是做腹部的深部触诊和双手触诊
触诊前,被检者应取仰卧位,双腿屈曲,充分暴露腹部,检查者站立于右侧。
检查者右手掌从被检者左下腹部开始,做深部滑行触诊,力度要使腹壁压陷2cm以上,然后指端逐渐移向包块,滑动方向应与包块长轴垂直。
注意事项:
若包块不易触及时,可作双手触诊,检查者将左手置于包块后部,并将包块向右手方向推动,再以右手感知包块性质。
容易触及包块后,应注意包块的位置、大小、形态、硬度、移动度、有无触痛、搏动感等。
7.液波震颤
液波震颤:检查者以一手掌面贴于患者一侧腹壁,另一手四指并拢屈曲,用指端叩击对侧腹壁,贴于腹壁的手掌随叩击有被液体波动冲击的感觉,为防止震动波沿腹壁传导出现假阳性,可嘱助手用手掌尺侧缘轻压在脐部再行检查。液波震颤见于大量腹水,腹水量常在~ml以上的患者。
8.振水音
检查时被检查者仰卧,医生以耳凑近上腹部,同时以冲击触诊法震动上腹部,可听到气、液撞击的声音,为振水音。也可用听诊器进行听诊。正常人见于餐后或饮多量液体时。如果清晨空腹或者餐后6~8小时仍有此音提示幽门梗阻或胃扩张。
常见的考官提问
1.腹部深部触诊时,触及到哪些脏器易误认为腹部包块(或正常人腹部能触到那些脏器)?
答:触诊到腹直肌外缘、第4、5腰椎、骶骨岬、乙状结肠和右肾下极时,易误认为腹部包块。2.腹膜刺激征包括那些体征及临床意义?
答:包括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板状腹),临床意义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3.门静脉高压患者腹壁静脉曲张时,其静脉血流方向是?
答:脐部以上静脉血流方向:由下至上,脐以下静脉血流方向:由上而下。 呈水母头样。4.双手深部触诊用于检查腹部哪项内容?
答:可触诊检查肿大的肝脏、脾脏、腹腔内包块以及肾脏。
5.局限在右下腹的压痛、反跳痛,常见于什么疾病?
答:常见于急性阑尾炎伴腹膜炎
6.脾脏触诊时应注意哪些内容?
答:脾脏触诊时应注意其大小,质地,注意测量各经线数值。
7.触诊炎性包块和肿瘤性包块有什么区别?
答:炎性包块常有腹痛和腹肌紧张,不宜推动;肿瘤性包块一般情况下触痛不重,与肝、脾、肾脏有关者可随呼吸移动。
8.肝肿大与肝下垂如何鉴别?
答:主要测量肝上下径,若超过正常值9~11cm为肝肿大,若在正常范围内为肝下垂。
9.一侧肋脊角叩击痛提示什么病症?双侧肋脊角叩击痛考虑什么病症?
答:一侧叩击痛考虑肾结石、肾结核及肾周围炎症;两侧提示肾炎、双侧多囊肾等。
10.男性,27岁,晚餐后感觉上腹不适,3小时后出现右下腹隐痛,遂来院急诊,腹部触诊时应重点注意哪些内容?
答:重点注意腹部有无压痛,右下腹有无反跳痛和肌紧张
11.检查时出现腹膜刺激征具有什么意义?
答:提示局部或弥漫性腹膜炎
12.舟状腹见于哪些疾病?
答:见于结核、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
13.男性患者,32岁,进油腻食物后右上腹腹痛2天,并向右肩放射,既往有胆石症,该患者腹部触诊可发现的阳性体征是?
答:右上腹局部压痛,墨菲氏征阳性。
14.患者,女,42岁,慢性乙肝病史多年,腹胀、少尿1个月,腹部视诊时可有哪些发现? 答:可有腹部膨隆,腹部静脉曲张、腹式呼吸减弱。
15.Cullen征阳性见于什么疾病?
答:见于重症胰腺炎
16.腹部视诊发现局部条形膨隆常见于哪些疾病?
答:常见于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和巨结肠。
17.某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提示患者持续性出血的腹部体征是?
答:肠鸣音活跃
腹部检查(重点)1.视诊①体位:被检者取仰卧位,充分暴露腹部,双腿屈起,站患者右侧。②视诊:先俯视(下-上腹)后平视(心脏相反)。③口述视诊内容:报告考官,被检查者腹部膨隆、以腹式呼吸为主、未见腹壁静脉、胃肠型、蠕动波、皮疹、色素沉着、手术瘢痕、腹纹、疝等。
附表
体表标志
位置及组成
临床意义
腹上角
两侧肋弓至剑突根部的交角
用于判断体型及肝的测量
肋弓下缘
下缘为腹部体表上界,系第8~10肋软骨+第11、12浮肋构成
腹部体表的上界
腹中线(腹白线)
前腹壁上两腹直肌间的腱性正中线,胸骨中线的延续
腹部四分法的垂直线,此处易有白线疝
腹直肌外缘
相当于锁骨中线的延续
常为手术切口和右侧腹直肌外缘与肋弓下缘交界处为胆囊点的定位
附表
体表标志
位置及组成
临床意义
剑突
是胸骨下端的软骨
腹部体表的上界,肝测量的标志
脐
腹部中心
平L3~L4之间
腹股沟韧带
腹部体表的下界
寻找股动、静脉的标志,为腹股沟疝通过的位置
髂前上棘
为髂嵴前方凸出点
腹部九分法标志,骨髓穿刺部位
耻骨联合
是两耻骨间的纤维软骨连接
腹部体表下界
肋脊角
是两侧背部第12肋骨与脊柱的交角
检查肾叩痛的位置
2.触诊
1)一般方法及原则1)体位:仰卧位,双腿屈曲,剪短指甲,搓热双手,患者排尿。
2)触诊手法:深(>2cm)、浅(1cm)部触诊,边说边摸。
3)顺序: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最后检查病灶所在的部位。
4)触诊内容:包括腹壁紧张度、压痛、反跳痛、脏器触诊、腹部肿块、液波震颤、振水音等。
注:腹壁紧张度和腹部压痛、反跳痛检查通常打包考察
(2)腹壁紧张度触诊 方法:采用浅部触诊法 手法:先全掌(适应)再触诊(硬不硬) 以轻柔动作开始触诊(1分)。检查完一个区域后,考生的手应抬起并离开腹壁,再以上述手法检查下一区域(0.5分)。一般先从左下腹开始,逆时针方向进行触诊,最后检查病痛部位。
(3)压痛及反跳痛 考生先将全手掌放于被检者腹壁上,让被检者适应片刻,然后用手指指腹压腹壁,观察被检者有无疼痛反应,当出现疼痛时,手指在原处停留片刻,然后迅速将手指抬起,观察被检者疼痛有无骤然加重。
麦氏点位于脐与右侧髂前上棘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 报告检查结果:有无腹壁紧张和压痛、反跳痛(正常人腹软,无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4)肝脏触诊(单、双手触诊都需进行) 手法:四指并拢 方向:右侧肋缘大致平行 运动:随呼吸,吸迎呼插 触诊:右锁骨中线及前正中线单手触诊法双手触诊法 报告考官:被检查者肋缘及剑突下未触及肝脏。
(5)胆囊触诊andMurphy征 手法:四指并拢勾诊 方向:肋缘大致平行 运动:随呼吸,吸压 触诊:右锁骨中线
(6)脾脏触诊 手法:左手掌置于左腰部第9~11肋处,右手掌平放于脐部,右手三指(示、中、环指) 方向:左侧肋弓大致成垂直方向 运动:随呼吸,吸迎呼压 触诊:至触及脾缘或左肋缘结束正常人脾脏不能触及。触及脾脏时大小、硬度、表面情况、有无压痛等。 注意: 脾脏触诊需要转换体位,两种体位均要做!先仰卧位触诊,再侧卧位触诊 最后报告检查结果,脾脏肋下是否触及。
(7)肾脏触诊 手法:左托右触 方向:大致平行于肋缘 运动:吸气时双手夹触肾脏 触诊:至触及肾脏结束
(8)腹部包块
1)体位:卧位,右侧。
2)手法:示指、中指、环指三指并拢,深触诊。
3)方法:指端逐渐触向腹部包块,并在其上做上、下、左、右做滑行触摸,滑动方向应与包块长轴垂直。
4)内容:包块部位、大小、形态、硬度、移动度、有无压痛、有无搏动及与腹壁和皮肤的关系等。
(9)其他
1)液波震颤左手辅助,右手四指并拢稍屈曲叩击。报告考官:患者液波震颤阴性(阳性,此时提示腹水量>~ml)
2)振水音 同时,右手四指并拢于上腹部腹壁向下冲击振动胃部(1分)。听诊有无气、液相撞的声音。 患者振水音阴性(阳性提示胃扩张或幽门梗阻)。
3.叩诊
(1)腹部叩诊-略
(2)肝脏的叩诊(上下界距离)上界:叩诊下界:触诊 距离:正常9~11cm
(3)移动性浊音 起始:肚脐 方向:先左侧 体位:平卧(鼓→浊)→右侧卧位(浊→鼓)→左侧卧位→平卧——注意中间没有平卧!手法:左手板指不离开腹壁 报告检查结果:移动性浊音阳性或阴性
(4)肋脊角叩击痛 用由轻至中等力量叩击左手背,每部位叩1-2下,停一停,反复2-3次,注意对比!
(5)膀胱叩诊 顺序: 先视诊(膨隆不) 再触诊(饱满不,有包块不) 最后再叩诊 起始:肚脐
4.听诊
(1)腹部的听诊
1)体位腹部听诊时,被检查者取仰卧位,双腿屈曲,腹部放松,充分暴露腹部。腹部各区:左上腹、右上腹、脐周部、左下腹、右下腹,每个听诊部位不少于30s。
2)听诊内容肠鸣音、血管杂音、摩擦音和搔弹音。
(2)肠鸣音的检查 放置于右下腹腹壁上,听诊时间不少于1分钟。(注意:必须听够1分钟,听诊部位务必正确) 检查结果(口述)被检者肠鸣音正常,为X次/分。
(3)腹部动脉血管杂音听诊时间不少于15s。
报告考官:被检查者腹部动脉未闻及杂音
1益民医考特别整理区域:
技能考生回忆版
技能如果这样考题---你会吗?
年7月10日现场技能
7月10日技能现场考试题---抓紧时间看
年技能通关技巧--新三站考生必看病史采集万能模板病史采集巧记忆+公式
一个国家急缺的人才----健康管理师
病例分析---内分泌系统关键词眼
病例分析---泌尿系统关键词眼
病例分析---消化系统关键词眼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上一篇文章: 忍完智齿的疼,我发现耳朵听不见了AI
- 下一篇文章: 业务工作治疗阑尾炎不用开刀看看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