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和现在的北京白领,谁的生活质量更
宛陵公子
2,人赞同了该回答
犹记得当年在美庐参观,看见宋美龄房间里有一台烧煤油的冰箱,大概是美孚公司20世纪30年代的产品,我想当时全中国能用上这台设备的不过数十家而已。
还有去故宫,瞥见养心殿里的所谓皇后睡的大床,不过1米8的床而已,旁边妃子们住的更是寒碜,和宿舍单人床那种差不多,且屋子里昏暗阴蔽。即便到了20世纪初,溥仪的皇后婉容居住时的储秀宫浴室内摆放着一只浴缸和洗脸盆,这就是当时世界顶级大国皇后日常洗浴的地方。
再举个栗子,清代北京冬天很冷,常用的取暖方式为火盆地坑等,嘉庆二年十月乾清宫太监贪图方便将熏殿火盆放在穿堂未灭埋炭烬,夜间炭火复燃熏灼木装修发生火灾,乾清宫交泰殿全部烧毁,坤宁宫前檐损坏,小小火盆酿成清代紫禁城一次大型火灾。
溥仪日记“宣统十二年十一月”就记载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
"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八时,仍旧上课读书,并读英文。三时下学,餐毕,至六时余寝。(《我的前半生》“毓庆宫读书”)"(知乎用户:清朝时偌大的故宫怎么解决取暖问题?)
日常生活是高频次的,生活不只有血与火,权力和争斗。现代人开个空调取暖器几分钟的事儿,古代人需要大费周章,连皇帝还冒着生命危险差点一氧化碳中毒死亡。小到沐浴露,补牙,头疼脑热,大到电力,交通,影响是全方位的,你觉得习以为常,那是因为科技都帮你干完了。
即便是吃,在古代调料不足,烹饪工具和技术有限的情况下,能做的多好吃是打一个问号的?关于御膳,溥仪也评价过:"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
插播一个段子,虽然和题目不符,但逻辑是一个意思。
某人穿越到先秦“里边请,请问客官是打尖还是住店?”“我吃面!”“那抱歉,这位客官,面条可是要到宋朝的款式才能定形呢,小店现在还没有”“什么鸟店!连碗面都没有,馒头包子总有吧,上一屉!”“这位爷,也没有,这得等到蜀汉诸葛丞相伐孟获才有,抱歉了您呢……”“擦!那你们不会只供应白米饭吧!”“抱歉,咱这是关中,水稻啊,得过了长江才能种,咱这也没有……”“要死了,来个大侠套餐吧,二两女儿红,半斤熟牛肉……你捂我嘴干嘛!”“客官,轻点声!私宰耕牛那可是大罪,被人告了可是充军流放的罪过,万万不敢啊!”“得得得,酒我也不喝了,茶水总有吧?”“茶?那玩意儿得汉朝才有,哪怕到唐朝也是士大夫喝的,咱这儿也没有……”“你他娘的到底有什么?”“粟米的窝窝饼,可以沾肉酱,烫白菜。”“敢情你这开的是麻辣烫的店啊!”“瞧您说的,辣椒到明代才引进呢,小店只有花椒,只麻不辣。”“那就不能炒个青菜,非要开水烫?”“那个铁锅得到宋后期才能生产,所以没法炒菜,那个菜油呢,得到明后期普遍种植油菜花了小店才供应的上。”“…………”“客官您还要什么?”“……”“客官您别走啊!
这些还是简单基本的日常生活,如果考虑到医疗卫生等方面,和现在相比更是天壤之别,自入关后,清朝皇室和天花的斗争就从未停止,顺治甚至为自己在南苑和西苑各建了一处避痘所,没事儿有点风吹草动就跑去避避痘,他最喜爱的妃子董鄂妃也死于天花,年正月初二,顺治患痘,初七身亡,享年23岁。
他的儿子康熙也饱受天花折磨。2岁就患天花,不过命大,逃过一劫。甚至得没得过天花成为了立谁为皇子的筹码,顺治更喜欢次子福全,而孝庄喜欢玄烨,最后顺治帝征求传教士汤若望的意见,汤若望给的理由是玄烨得过天花,有免疫力,似乎更能承担重任。
直到18世纪末,英国医生詹纳才发现牛痘,来预防天花病毒的蔓延,而天花病毒真正完全全部被消灭则是20世纪80年代。这还只是天花,光绪帝死前身患结核病,甚至大家熟悉的五阿哥永琪也是患结核病去世,乾隆皇帝当时会见英使时说道:"其时朕视皇五子于诸子中更觉贵重,且汉文、满洲、蒙古语、马步、射及算法等事,并皆娴习,颇属意于彼,而示明言,及复因病旋逝”,文武双全备受恩泽,不过也就活了25岁。结核病真正的有效预防是从年赛尔曼教授从链霉菌中析离得到链霉素这一抗生素起,距今不过百年不到。
很多人可能是宫廷戏看多了,想当然地把现代生活中科技带来的种种便利带入到古代,想当然地觉得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同时还能拥有这些便利,Ted里曾经有一个视频令我印象深刻(链接:网易公开课)
设计师ThomasThwaite通过一台烤面包机的制作经历了整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他历经周折,尝试由画稿开始制造一台完整的烤面包机。他采矿炼铁,炼油成塑,令人吃惊地完成了他现在取得的成果。他的故事为设计师和消费者揭示了我们这个社会是如何紧密相连的
Thomas在还原这一过程中费尽千辛万苦最后得到的仅仅是如下这个丑陋粗鄙的模型(他制作出来的插头和烤面包机)
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生活中你觉察不到的种种便利,都源自近几百年来科技文化等行业无数代人的努力,人类的文明发展水平并不是线性增长的,而是在突破每一个瓶颈之后迎来大爆炸式的指数级别的发展。
如果没有文明水平作为底子和基础,即便你是刀耕火种时代的王,你的生活质量也可想而知,现代人觉得习以为常的小事,很可能对你而言都是决定生死命运的大事。
如果生活质量LQ的计算公式可以表达为
LQ=HDI*PS
(LQ为生活质量,HDI为人类发展指数文明指数,PS为包含了个人权力在内的个人地位财富等等因素的集合)
封建社会皇帝的PS可能为,白领只有1
但白领所处时代的HDI为00,皇帝所处时代的HDI只有10
综合来看00*1*10
---
并不认可很多回答是加戏,严格说来题目本身就有问题,拿一个单独的帝王去和一个群体去比,在北京一个月拿7千的和一个月拿3万甚至很多的都算白领,但这两类人生活质量明显还是有差别的。
所以这个题目如果想有高度,应该抽象为近朝封建社会顶峰的帝王和现代社会北京白领的生活质量孰高孰低,这样的题目更容易引发思考和争论,才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最后,套用一句喜欢的话:好答案不在于对错,而在于能否让心智获得更多的自由。
编辑于-08-24
简单说一句
42人赞同了该回答
白领都可以拿来和皇帝一比高低的意识,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显著成绩。
充分体现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四个自信。
没毛病,必须服
编辑于-08-21
螺旋真理
博物馆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35人赞同了该回答
典型的价值观问题……而且缺乏客观的标准……并且比较对象中有一方的主管态度已经无可考察……
提问的主体是现代人,那么问题可以分解为一下三个:
1.现代白领是否切实了解乾隆皇帝的生活,这一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2.现代白领的价值观是怎样的,这一点解决主体对双方的评价问题。
3.可不可以提出一个超越两方的标准,这一点解决第三者对问题的标准问题。
如果硬要比较的话,很容易陷入标准陷阱。从物质领域来说,工业品的获取必然是现代白领更便利;而非工业品上必然是乾隆皇帝更便利。重视哪个领域,标准就会偏向于获取这一领域更便利的人。
就我自己来说,我的标准是“生活的自主性”。传统社会帝王生活,特别是王朝全盛时期的帝王,生活的仪式化相当严重,自主性很差;而现代白领理想状态下一般工作时间朝九晚五+双休,有一定的自由时间,但是这部分时间的生活自主性主要被经济所限制。所以我觉得,以我自己的标准,上层白领的生活,可能要比乾隆皇帝好一些。
编辑于-11-09
机器人话题下的优秀回答者
1,人赞同了该回答
看完上下许多XX(我不想说脏话,但真有MMP必须讲),以及“意淫权力癌”晚期的答案之后,我觉得呵呵呵,决定正本清源,好好客观的讲道理。
首先上结论,大体上说来,现代中国城市白领的生活水平,是要比包括乾隆皇帝在内的古代皇帝还是好很多的,我从命衣食住行性娱七方面分开好好讲。
一、命
乾隆是雍正第五子,雍正有十子四女,在十个儿子中,早殇(即幼年夭折的)接近一半,活到成年的仅四人,女儿更糟,4个女儿中只有一个活到成年,还在23岁就死了。换句话说,如果你中了“天界大乐透”头奖,投胎成雍正的儿子,别高兴的太早,你活到20岁的概率连50%都不到。不到20就一命呜呼了,囧……
好好好,姑且假设我们就讨论你投胎到乾隆本人,所以你自己活下来不是问题,他有十七个儿子,但有七人不到十岁就病逝;有三人长大却在20岁前早逝。能活到二十的不足一半,十个女儿,活过二十岁的刚好一半,其中皇4女,7女,9女又在20-23岁之间去世,能活过23岁的,不过2/10。这就是所谓的皇家龙子凤女,多半活不到成年,这位长寿皇帝一辈子都在白发人送黑发人。直到解放后,中国的婴儿死亡率才从千分之以上,降低到个位数。
受到医疗,卫生条件制约(当然另外还有饥饿和战乱等因素),中国人几千年来平均预期寿命也就在35岁上下,即使生于康乾盛世的帝王之家(当然免去了饥饿和战乱因素),皇子皇女们,也只有不到一半能够活到成年。即使是贵为皇帝本人,中国历代帝王,刨去死于非命被杀的,寿终正寝的年龄也大抵40-50之间。
美国总统威廉麦金莱在年遇刺,他受到的枪伤并不致命,如果放在现在医疗条件,大概一个礼拜就可以出院,然而因为医疗技术的落后,这位美国总统在被折腾了一个星期后仍然死于坏疽。他的时代尚且在乾隆后年,工业化成功后的美国。就存活和医疗条件而言,过去一个世纪,医疗技术的进步是巨大的,惊人的,不要说北京白领,现在中国大部分人所享有的医疗和卫生条件都远远优于古代帝王。
二、衣
在穿衣方面,打平。穿衣服主要考虑的一是舒适性,二是功能性。
在舒适性方面,现代服装要领先得多,通过化工、纺织工艺的进步,人类在20世纪上发明了大量新型面料,比如著名的莱卡,莫代尔,就都是轻便,亲肤,高弹性,透气的面料,用于贴身衣物非常舒适,比古代的丝绸、棉麻都要好一些。现代发明的羽绒服是保暖神器,乾隆可享受不到了。尽管羽绒很早就被中外人类发现保暖能力很强,但是应用在衣、被上很少,原因说到底还是技术问题。技术不过关表现在:1、羽绒采集与羽毛分离困难,这现在是通过鼓风机解决的。以前只能通过人手。2、没有现代衍缝工艺,容易沉积。3、有鸭子的味道,难以处理。这些问题通过现代的纺织和剪裁工艺进步逐步解决,才有了羽绒服,羽绒被的普及。实事求是地说,衣着除了保暖以外,其他的需求都称不上刚需,功能和审美角度差异,现代白领和古代帝王身份不一样,功能差距大,两者没法进行比较,毕竟乾隆穿衣可以不计工本刺绣剪裁,美观上和繁复上还是有价值的,所以在这方面乾隆胜。
两面综合,打平。
三、食
看到楼上楼下有很多朋友说古代乾隆皇帝“顿顿米其林”,我只能笑而不语,说这种话的大概对美食之道一无所知,如果说在穿衣上乾隆和白领还能各有胜负,在吃这件事上,现代白领可就彻底碾压乾隆没商量了。
食材是食物的基础,古代交通不便,又没有冷藏技术,食物在保鲜范围内能到达的距离非常之短,正因为这种食材的区域隔离性,各地老百姓才因地制宜地造就了各自独有特色的饮食文化,即使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也没办法吃到几百里外不方便保存或者运输的物产。
清代皇帝有节次照常膳底档,记录了皇帝的饮食情况,我摘抄一些网友资料:
保存至今的乾隆四十六年(年)的清宫档案--《节次照常膳底档》详细记载了乾隆皇帝这年年夜饭从摆桌到散席的全部过程。……从乾隆朝的《膳底档》上看,主食大致为粳米饭、馒头、花卷,各种米面糕,鸭子口蘑馅、鸡肉馅、羊肉馅、韭菜馅的包子、烫面饺子,各种汤面,猪肉馅烧饼,各种面食,饽饽。菜分三种:一为热锅,有40多种,其中鸭子占了大半,如燕窝口蘑火熏白鸭子、红白鸭子炖白菜、糟鸭子糟肉、葱椒鸭子、挂炉鸭子挂炉肉、燕窝莲子鸭子、山药鸭羹。再有就是肥鸡烩大丸子、肥**冠肉、炒鸡肉片炖菠菜豆腐、酒炖羊肉豆腐丸子菜。鸡肉、羊肉及杂烩热锅。热菜有50多种,多半也少不了鸭子,如燕窝口蘑鸭丝、冬笋鸭腰、口蘑冬笋炒鸭丝、鸭子东坡肉、鸭丁炒豆腐、醋熘鸭腰。此外是鹿筋拆肥鸡、肥鸡拆肘子、鹿筋酒炖羊肉,还有烧狗肉、炒木樨肉、狍子肉、羊肉片、羊肉丝、羊肚丝等。冷盘有20多种,如清蒸鸭子鹿尾糊猪肉、蒸肥鸡炸羊羔、烧狍肉、野鸡爪、五香肘子丝、五香鸡丝。汤有近10种,燕窝冬笋烧鸭子汤、燕窝三鲜汤、燕窝红白鸭汤、豆腐汤、羊肠羊肚汤等。除了狍子、鹿肉、燕窝以外,其他大都是现在常见寻常的食材鸡鸭牛羊豆腐笋,蘑菇等。这还是清宫过年时候,平日里食材更加简单。烹调技术也很单一,不过是蒸、炖、煮而已。
皇帝不喜欢吃海鲜吗?不,有档案记载,康熙东巡到松江的时候,吃到鲜鱼(大概应该是松江鲈鱼),感觉味美无比,特地派六百里加急送一份给自己的奶奶(原误做母亲,改过来,谢提醒)孝庄皇太后。对于清朝皇帝来说,想吃海鲜太难了,淡水鱼类大多有土腥味,而在古代出海捕捞技术不够发达,更不要说还有海禁。能入口鲜美的鱼,大多数都是生在近海洄游到江上的鱼类,捕捞地点就限定在江河的入海口及下游,送往京师,千里之遥,往往赶不及新鲜,此非人力所能为。
范仲淹有《江上渔者》一诗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这里的鲈鱼,即松江上的海鲈鱼,鲈鱼属于近海洄游鱼类上的,请注意,这种美味是只有“江上往来人”才品得到的。
明代开始有鲥贡,就是鲥鱼从长江捕捞后飞马送往京师,期间劳民伤财,靡费不堪,延续到清朝,山东按察使参议张能麟向康熙进谏:
一鲥之味,何关重轻!……窃计鲥产于江南之扬子江,达于京师,二千五百余里。进贡之员,每三十里立一塘,竖立旗杆,日则悬旌,夜则悬灯,通计备马三千余匹,夫数千人……故一闻进贡鲥鱼,凡此二三千里地当孔道之官民,实有昼夜恐惧不宁者。哪怕是皇帝,为了吃条鲥鱼也要费那么大劲!如果吃的是好的也就算了,问题是还不一定新鲜。著有《中国吃》一书的吃货翘楚唐鲁孙,曾经在其书中记录一则轶事,徐世昌大总统在怀仁堂(对,就是xx海怀仁堂)宴请宾客吃鲥鱼,其一近侍嘴馋,在宴会散后吃了一口鲥鱼,觉得肉质糟败,毫无可取,比家乡的咸鱼贴饼还不如。比徐世昌还要早一个半世纪的乾隆皇帝,如果不出巡,能吃到几条鲜鱼,更是未知之数了,费那么大劲,还不一定吃的好,吃臭鱼还要被文官这个劝那个骂,烦心得很,最后的结果是康熙二十二年,“鲥贡”废止。
现在白领下顿海鲜餐馆,不要说石斑鱼,帝王蟹,波士顿龙虾,三文鱼,就连现在家里寻常吃的油煎带鱼,都是乾隆一辈子没见过的。
不光吃不着,有些东西在那个时代压根就不存在,我们现代最常见的水果之一——苹果,就是在清朝中后期才传入的中国。慈禧是一个大果粉,在其生活期间,苹果是消耗占比第一的水果(不是吃,只是放在室内闻其果香),而这一水果乾隆爷见都没见过。
这里补充一段:有人说苹果是中国古来有的,这点说的不对。中国古代里面所提到的的"柰”,“林檎”,尽管跟我们现在的苹果是同一种属的果实,但味道和口感、大小都有很大差距。所以,我们现在知道的苹果,一在19世纪中叶从欧洲传入中国,就几乎替代了中国自产的苹果。你要硬说中国“自古以来”有“苹果”,也没关系,但是既然外来的苹果在19世纪一进入中国,就替代了中国土产的“苹果”,可见即使是19世纪的升斗小民,也分得清哪种“苹果”更好吃。
经常有人YY,乾隆顿顿山珍,大鱼大肉多牛逼多牛逼,我只怼一句:连个油煎带鱼都没吃过,还扯啥米其林呢~
就算是同样名字的食物,古代与现在相比,质量也差多了,由于嫁接育种、化肥,农药的推广,栽培技术的普及,我们现在吃的蔬菜水果等种植物产,在大小、口味上都远远优于古代。我们吃的苹果,出名品种红富士、国光、都是在20世纪经过多代人工培育出来的品种,清末一概欠奉。在比如,再普通寻常百姓可以随便吃的西瓜,也都是建国后进行优良育种,又沙又甜,不论是八戒西瓜,,又便宜又好吃,都是清以前贵族吃不到的。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记录过他的一份菜单《宣统四年糙卷单》,记录的一次午饭(原文为早膳,但实际上清朝宫廷早膳时间是现在的午饭时间。)
口蘑肥鸡 三鲜鸭子 五绺鸡丝 炖肉 炖肚肺 肉片炖白菜 黄焖羊肉 羊肉炖菠菜豆腐 樱桃肉山药 炉肉炖白菜 羊肉片川小萝卜 鸭条溜海参 鸭丁溜葛仙米 烧茨菇 肉片焖玉兰片 羊肉丝焖跑跶丝 炸春卷 黄韭菜炒肉 熏肘花小肚 卤煮豆腐 熏干丝 烹掐菜 花椒油炒白菜丝 五香干 祭神肉片汤 白煮塞勒 烹白内这些菜肴经过种种手续摆上来之后,除了表示排场之外,并无任何用处。它之所以能够在一声传膳之下,迅速摆在桌子上,是因为御膳房早在半天或一天以前就已做好,根在火上等候着的。他们也知道,反正从光绪起,皇帝并不靠这些早已过了火候的东西充饥。我每餐实际吃的是太后送的菜肴,太后死后由四位太妃接着送。因为太后或太妃们都有各自的膳房,而且用的都是高级厨师,做的菜肴味美可口,每餐总有二十来样。这是放在我面前的菜,御膳房做的都远远摆在一边,不过做个样子而已。 太妃们为了表示对我的疼爱和关心,除了每餐送菜之外,还规定在我每餐之后,要有一名领班太监去禀报一次我的进膳情况。这同样是公式文章。不管我吃了什么,领班太监到了太妃那里双膝跪倒,说的总是这一套: “奴才禀老主子:万岁爷进了一碗老米膳(或者白米膳),一个馒头(或者一个烧饼)和一碗粥。进得香!” 每逢年节或太妃的生日(这叫做“千秋”),为了表示应有的孝顺,我的膳房也要做出一批菜肴送给太妃。这些菜肴可用这四句话给以鉴定:华而不实,费而不惠,营而不养,淡而无味。如何?皇帝的实际饮食和很多人设想的穷奢极欲,山珍海味,相差甚远吧。说到底,美食的乐趣,终究在于食材和烹调,没了这些,无论是何等的气派场面,排场十足,也不过是淡而无味罢了。
至于烹调工具,烹调技术,全球美食实践碰撞交流产生的进步,那就不详细列举了,如果要对吃的问题古比较有直观评价,我可以举个例子:在上海曾经有一个叫金钱豹的自助餐厅(全国各地也有类似的国际美食荟萃风格的自助餐),里面90%以上的菜品食物,都是乾隆爷一辈子没见过的“山珍海味”,而这家餐厅,因为“做的不够精致”,满足不了现在食客的越来越高的要求,上海的老饕们都看不上眼了,于是乎倒闭了,倒闭了,倒闭了……
四、住
在这个方面,两者打平,乾隆爷确实有得分项,他住的地方面积大、绿化也好,把故宫(紫禁城)全部算作乾隆爷的住处不公平,因为故宫是个包含办公,仪式、还有解决皇帝生活的功能性的建筑群,面积虽然不小,但是有些人叫着故宫多大多牛云云,也大可不必——毕竟,任你有广厦千间,夜眠不过七尺。清代皇帝大多数居住范围是在养心殿后殿,还要砌出东西暖阁专门缩小空间,提升取暖效率。
大归大,缺点也是明显的,古代紫禁城,冬天冷夏天热是大问题。北京白领住的房子里,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而紫禁城对于避暑没有好办法,只能躲到承德避暑山庄。说到底,冷暖基本靠天意,非人力所能为。皇宫冬季取暖,烧火不但容易点燃木构建筑,火盆也会对人造成安全隐患,如溥仪日记“宣统十二年十一月”就记载了一次一氧化碳中毒:
二十九日,晴。夜一时许,即被呼醒,觉甚不适。及下地,方知已受煤毒。二人扶余以行,至前室已晕去。卧于榻上,少顷即醒,又越数时乃愈。而在余寝室之二太监,亦晕倒,今日方知煤之当紧(警)戒也。八时,仍旧上课读书,并读英文。三时下学,餐毕,至六时余寝。(《我的前半生》“毓庆宫读书”)你看,这一不小心,我们的皇帝万岁爷就要龙驭上宾了。历代“急病暴毙”的皇帝里,是不是有些其实是煤气中毒死的,只有天知道。
除了取暖、避暑外,照明方面差距可更大了,古代贵为皇帝,也大概只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5点起床,晚上8点就睡觉,这基本就是北京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就算晚上能够点灯笼,那点亮度也只能只堪聊胜于无,即使是现在早被最简单的白炽灯泡淘汰了的,乾隆爷从来没见过的煤油灯,亮度和使用便捷性也远远优于宫廷的灯笼。现在一个手电筒的照度,要比乾隆爷几十个灯笼还高,而且还色温舒适,不是昏涩晦暗,还没有多余的气味和热量。
五、行
这一点上当然又是现代白领远远优于乾隆了,现代交通工具不但高速、舒适、而且便捷,除了汽车、飞机、高铁的高速和分布广泛外,遍布全球的酒店,餐厅也为外出的人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中国古人出行是一个极大的苦差事,首先是舟车劳顿,古代马车没有减震,一路上噪音和颠簸足可以把人折腾半死,中国古人,能坐船绝不坐车。隋炀帝冒身死国灭之险要开通大运河就是因为古代,船只是体验最好的交通工具,水路运输是决定性(大运输能力、低成本、高速度、高舒适性)的交通方式。这一点直到铁路运输体系的发明和成熟才有所改观。
古代外出者,路上赶路辛苦不说,很多时候还不得不风餐露宿。客栈酒肆是大城才有的,稍微偏僻一点的地方,出行者就得上顿不接下顿,风吹日晒雨淋,又赶路又受罪。历史上很多官员被贬或被流放,年龄稍大一点的就很容易死在路途当中,就是这个道理。
庚子国变,慈禧太后仓皇出逃,就给我们记录下如果没有预先准备,皇家人出行会是什么样子,慈禧口述:
又不得饮食,既冷且饿。途中口渴,命太监取水,有井矣而无汲器,或井内浮有人头。不得已,采秫秸秆与皇帝共嚼,略得浆汁,即以解渴。慈禧自己述说饥寒交迫,甚至连面子也不顾,直截了当要东西吃。
昨夜我与皇帝仅得一板凳,相与贴背共坐,仰望达旦。晓间寒气凛冽,森森入毛发,殊不可耐。尔试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今至此已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请注意,慈禧逃离北京时候,是公历8月,农历7月份,只不过是没有提前准备物资,照应安排,大清皇太后和皇帝就『仅得一板凳……寒气凌冽,森森入毛发……两日不得食,腹馁殊甚』
乾隆出行也是一样,无论要去哪里,如果要保证他的生活水平不大幅下降,便需要自带大批器物,随从出行,就必须提前建造行宫,规划路线,前后照应,沿途官员供奉后勤补给,一大票人马浩浩荡荡,不仅仅是为了威风,也是维持生活水平所必须,也就没有了出行的灵活性和机动性可言。『皇帝老儿想去哪就去哪』,不过是某些人意淫出来的美好的幻梦。
慈禧亲口的陈述,让那个时代局限下衣食住行的条件真相立刻就现了原形,原来古代帝王们耗费万千人力,处心积虑建设皇宫,所享受的锦衣玉食的生活,从现代角度、认真科学地分析来,不但只是『不过尔尔』,更是如此脆弱不堪,一碰就倒。
六、性
这点确实是乾隆胜,妻妾成群而且啪啪不带套,不怕意外怀孕,不需要考虑是否要打胎。
评论区中朋友也有说现在姿势如何、器物如何。我们要客观,科学看待这个问题:性行为是刚需,姿势和工具等情趣只是连带的。中国明代就有春宫图、小黄文之类,姿势器具解锁的不会少。号称祖宗家法,太监监视什么的所以皇帝不能XXX,玩不尽兴,这我是不太信的,性毕竟是人类最基础最强的欲望,皇帝手握权力,在啪啪啪爽的时候,能遵守什么规矩,我可怀疑得很。某些规矩可能有是有,但我觉得皇帝不太可能严格遵守。
七、娱
现代人胜,古往今来,人类设计的娱乐,最古老最共通的,就是戏剧,从古希腊戏剧到中国戏曲,“看他人生活的故事”是人类共通的娱乐爱好,而现在人动辄可以在几万部电影和电视剧里面寻找喜欢的片子。而古代皇帝只能看有限的戏曲歌舞。你还别说什么皇帝看不上电影这种娱乐这种话,朝鲜金氏、萨达姆父子、以及特殊时代的共和国高层,这些手握大权,某些可以称之为独裁者的人,共同的乐趣就是看电影。中国有段历史时期,把一切西方外来文化——尤其是电影——都称作毒草,但是私底下,某些少数高层搞内部放映西方毒草,向来是座无虚席。
可见虽然嘴上说这是毒草,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
除影视戏剧外,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首先旅游这件事情又是乾隆爷完败了,sigh,其他至于各种文体活动,读书,看小说,打网游,打牌,踢球,等等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当然现代人比古代好得多了。有人说你玩游戏只是对着屏幕,乾隆指挥的千军万马是真人等,如何能相提并论。朋友啊,请搞清楚,什么叫“娱乐”,“娱乐”之所以是“娱乐”,是因为没搞好是没有什么严重后果的,所以是轻松的。如果一个玩不好,就有严重的,当事人不想看到的后果,那“娱乐性”就一扫而空了。不信试试,找人玩游戏,输一盘就罚款2万,他肯定战战兢兢,玩不起来了。
以上七条,我已经列举明了乾隆皇帝和现代白领的生活比较,相信孰优孰劣大家自有公断,至于某些人就盯着第六条觉得做皇帝就是好,一啪遮百丑,我也只能说,人各有志,有些人脑回路里就这么点东西,随它去吧……
编辑于-03-11
赞同1
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邓铂鋆
克莱登大学教育处选课系统管理员(非事业编)
人赞同了该回答
年,经历过漫长动乱后的故宫,被新政府接管。彼时故宫领导和工作人员看见的,是一个宛若大垃圾场的故宫。整个50年代,故宫工作人员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清理垃圾。王鲁湘采访得到的数据称,当时从故宫清理出的垃圾,若堆成一米高两米宽的一条路,可以从北京铺到天津。除了垃圾还有大便……为什么故宫里主子、贵人居住的地方都配备了熏香设备?因为那时候的时尚是摄入大量的PM2.5到PM?是为了让贵人们闻不到整个紫禁城发散出的臭味。紫禁城和紫禁城坐落的北京并不比古典时代的其他城市干净多少。
古时候,但凡有点钱的皇帝就想办法长期在都市之外的离宫长期居住,跟都市环境的恶劣有很大关系。或者像汉唐盛世时那样,修一个地广人稀、拥有庞大上林苑的宫室。像元代这样汉化程度低的少数民族政权,皇帝一到夏天干脆跑到锡林浩特去。元代是东西方交流活跃的年代,肆虐在中世纪欧洲的鼠疫也传播到了东方,所以元末的史书上满篇都是大人物的暴病而亡。小人物像朱元璋的父母,同样死因可疑,指向了瘟疫。大草原上啮齿类动物多,元帝逃出北京的代价就是感染鼠疫暴卒。尽管如此,元帝们仍然乐此不疲。
到了明代,脑子灵活一点的皇帝想办法建设西苑,或是干脆想个借口御驾亲征也要离开北京。没法离开宫禁的帝王,一般的香料已经不能满足美化环境的需要了。于是万历使用一种名为“乌金”的南洋香料,据说有效成分是吗啡。
所以清代前半叶的皇帝们成天想尽办法去西山、去承德,就是因为故宫的生活环境太差了。像乾隆皇帝这样爱享受的皇帝,正月里就跑到圆明园“避暑”去了,祖制要求皇帝至少在紫禁城住到农历三月。自从西郊的园子被洋人烧了,皇帝就开始短命……
编辑于-08-23
赞同
96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M3小蘑菇
英雄女儿曲婉婷空气香甜杨舒平替国道歉买文鼎三天记忆许可馨
人赞同了该回答
乾隆的生活质量更高
但如果乾隆知道了今天北京白领的生活状况后,就是北京白领生活质量更高了
编辑于-08-19
赞同
25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清五郎
影视/演唱会
48人赞同了该回答
且不说朕在一环那处七十二万平方的N合院,也不说朕的性生活如何丰富,更别提顿顿米其林三星,就聊聊知乎。听说你们喜欢玩些文字埂?有些人还喜欢念诗?据说特别喜欢我的一个后辈手下人作的诗我就聊聊我的看法吧,其实当年有个人也给我玩梗,我们也是很潮的,我们也玩什么“朗不敢”那一套,当然也有人给我念诗,比如什么:“一把心肠论浊清”“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但是我觉得并不好笑,所以呢
我把他们全家都杀了
编辑于-08-23
赞同48
11条评论
分享
收藏
喜欢
收起
继续浏览内容
知乎
发现更大的世界
打开
Chrome
继续
鸽骑第E吹
- 上一篇文章: 乾隆皇帝和现在的北京白领,谁的生活质量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