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郑天翔连载30

谨以此书和这份深深的敬意,献给为民族解放大业和社会主义建设奉献一生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郑天翔老人,也让后来者千秋万代永远铭记和薪火传承!

(接上期)

第十章 生产运动

边区之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年的新春到了。这是郑天翔在延安过的第二个春节。

春节,延安老百姓俗称大年。从古至今,这个“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民国称春节的重大节日,在中国人的心中已经凝聚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心理。不论是自然界的干旱、洪涝、雨雪、冰冻、地震、瘟疫、野火,还是人为的战争杀戮与社会动荡。不论人间的富贵与贫穷,还是世道的善与恶,都不能改变人们过大年的习俗。春乃万物始元,“一年之计在于春”。年复一年,人们照例要团圆喜庆,温润伦理,“敬天法祖”,祈祷上苍赐予人间一个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好年景,盼望人人能有个财源滚滚,前程似锦的好运气。所以,无论如何这年还是要过的。

郑天翔看着延安的城镇乡村都贴上红红的对联,换上唯妙唯肖的剪纸窗花,挂起红彤彤的灯笼,磊起了高高的旺火,一片张灯结彩,爆竹连天的喜庆景象。可是,他怎么也喜庆不起来。他看到陕北过年与家乡绥远过年的习俗基本差不多,不由的触发了他的思乡之情。他回想着家乡的大年,回想着郑天翔的思绪却飞越万水千山,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塞外绥南地区,回到了岱海滩的南房子村,回到了年迈的父亲和家人的身边……

陕北公学旧址

他不由的又想起五年前在陕北公学过春节的情景,从战火中流亡到延安的他,感到延安什么都新鲜,什么都亲切,好奇和新鲜感充斥着他的每一根神经。再就是他与宋汀火一样的爱情,他和一大群战友、同学和老朋友真挚的友情。再加上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他觉得那个春节过得满有意义。而眼下,“而立之年”的他本该在这个团圆的日子里,与妻子在一起欢度新春。可是,这样的平常之事却变成他们的一种奢望。“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怎能不让他对家乡、亲人和远在晋察冀的爱人宋汀思念万分呢?

  在春节的几天里,党校有不少陕北籍的干部请假回乡过年,剩下的就是从各个根据地回来的“单身汉”了。这伙“单身汉”私下里盘算着:过大年了,党校又出去那么多人,怎么也得给咱们改善改善生活,吃几顿好饭吧!要是再能给吃点肉就更好了。郑天翔自从回到延安,真还没有闻到肉的滋味呢。

年三十中午,食堂会餐,郑天翔和大家一样,心里感到几丝慰藉。他们走到食堂门口时,那张写着“红焖鸡”、“炖猪肉”之类菜的菜谱,扎实勾起了他肚里的“馋虫”,他要好好的大吃一顿。

然而,当他们走进食堂后,桌面上的饭菜与菜谱所写的大相径庭,令大家大失所望。几盘炒菜虽有肉味,但也找不出几片肉,那又黑又粗的白面馒头还是凉的。大家边吃边诙谐的调侃起来:

这个问:“‘红焖鸡’哪去了?”

那个答:“飞走啦。”

这个问:“飞到什么地方了?”

那个答:“飞到西安、飞到重庆去了。”

“哈哈……哈哈……”食堂里一阵哄堂大笑。

不知是他们在食堂起哄所致,还是真的食堂“无米”,大年初一的伙食更差——吃小米饭。

  一看小米饭,许多人的脸就拉了下来,显露出不高兴的样子。大家觉得,盼望过大年,不就是想吃一顿好饭吗,仅此而已。这个食堂负责人也太不近人情。于是,就把对食堂伙食的不满集中到了那个食堂负责人的身上。客观的说,当时延安是非常困难的。但从主观上讲,伙食管理者的管理水平确实不高,大家对他很有意见。   郑天翔在他当年的日记中如实记录了他们当时的饮食状况:“来延安后,虽然丰衣足食,但还没有过一次肉瘾,(做)菜技术太差,除咸外,无它滋味。米是硬的,半生不熟。馒头是冷的,又粗又黑。”“有人每天宣传菜谱上的新发明,而看不到做出的菜,到底过意得去否?此种人空叫有余,实事求是把事情做好之精神不足的很。恐怕不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吧!要是毛主席的好学生,就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其实,年初的延安是相当困难的。当时,国民党政府一直奉行“溶共、防共、反共”的政策,表面上,对共产党及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的军饷基本上还是能按月发放。但其中的磕磕碰碰和刁难也不少。在国民党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就拖欠了八路军半年的军饷,虽后来如数补发,但给敌后八路军造成想当的困难。特别是停发了新四军很长一段时间军饷,影响了新四军的发展壮大。抗战期间,按核定的八路军、新四军4.5万人的军饷数目,八路军、新四军的日子还是可以维持的。但是,据资料显示:当时国民党政府核定的八路军、新四军的生活标准远远低于国军,与日本战俘生活标准基本持平。

  现在,八路军、新四军的实力已猛增到50多万人。老蒋一看共产党扩军动作如此神速,能不胆战心惊吗?别说多给钱养着,恐怕能保证这不足支出十分之一的军费就不错了。那么,八路军、新四军这50多万人的吃饭问题就待自行解决。

这些事当然难不住一代伟人毛泽东,他的办法多着呢。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根据地相继推行的精兵简政、发展经济、减租减息、勤俭节约、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政策和措施,不仅解决了部队的吃饭问题,还保证了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

毛主席题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不过,就是经济上难了点,生活上苦了些罢了。要不,中央党校能在春节这天吃小米吗?这也充分印证了有人说过的一句话,中国革命是小米养育的。

“三九”天的黄土高原滴水成冰。郑天翔身穿着党校发的一套又旧又破还掉了不少棉花的棉衣,内衣只是破旧的单衣,也没有绒衣或毛衣,一件大衣还不合身,又小又瘦。每逢外出,他都是缩着脖子御寒。入冬以来,他一直没有袜子穿,直到把脚后跟冻的裂了口子。战友李之发现后,才给了他一双已经补着十几块补丁的毛袜子,虽破洞不少,但亦可御寒,总比光着脚好多了。

人们都说,陕北的窑洞冬暖夏凉。可是,殊不知,如果冬天的窑洞不过火,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当时,延安冬天取暖烧木炭。但木炭的配给是定量的,常常是该用火的时候就没有木炭了。郑天翔的窑洞里住着四五个人。因天冷,每天领的木炭白天就早早烧完了。到晚上没有火烧,窑洞就变成了冰窖,阴冷的寒气使人难以入睡。就是这样,郑天翔还常常在夜间写材料,有时冷得写不下去了,就站起身来走一会儿,身上暖和了再接着写。

进入数九天的一段时间里,郑天翔由于吃的不合适,穿的不暖和,住的窑洞也冷,有十来天他咳嗽的非常厉害,常常是夜不能寐。医院看看。他却不以为然的说:“没什么,受凉了,‘心肺受寒,咳嗽吐痰’,过几天就好了。”有一天,他又肚疼难熬,头上豆大的汗珠直往下淌。当时,他曾担心慢性阑尾炎复发。但他硬是没有吭一声,咬着牙挺了过去。当时,他心里也很清楚,身体有病硬扛着不可取。但他觉得边区的医疗资源有限,应该把这些资源用在前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自己还年轻,小灾小病的,扛扛就过去了……

回到延安后,郑天翔参加的活动很多。有时参加会议听报告,有时参加劳动搞生产,有时深入城乡参加调研,有时参加文体活动,有时也去购物访友。他参加活动的地方大都离党校比较远,少则有十几里,几十里,多则有上百里。当时在延安别说是公共交通车辆,就连一辆像样的汽车也很少见。他回来时的马也上交了。所以,参加活动时,既无马可骑又没车能坐,只是凭两条腿来回走。

延安时期实现完全的供给制。但在物资极其匮乏,供给物品品质也很差,供应数量更是少得可怜。入党校时,党校统一发给每个学员5张油光纸,一个蘸水笔头。爱写好记的郑天翔很快就用完了,党校搞节省又不给发。自己买吧,一张油光纸的卖价是60元,党校没发过钱,他是一文不名。向有多余纸的同志要吧,那也是人家省下来的,一则不好意思,二则也不是个办法。他很后悔,为什么回延安时就不多带些纸呢?他在日记中写下来这样的“嫉妒”之语:“有人存着十几张纸,几千元钱,不发东西;有人一元不名,也不给发东西。这又岂是毛主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面对种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身处极度艰苦的生活环境,郑天翔只有冷静、智慧和诙谐的评说,没有懊悔、苦闷和动摇的抱怨。在他稳重的言行中,勤奋的笔尖下,朴实的日记里,困难的环境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艰苦的生活是那么轻描淡写。“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也许,这大概正是郑天翔他们那一代共产党人的本色与情怀吧!

延安时期的艰苦岁月

(未完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bhwqd.com/zlyy/17750.html